中国西南地区东部夏秋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753站月平均降水等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夏、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西南地区东部秋季降水存在显著减少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降水存在由偏多转偏少的突变。
(2)西南地区东部秋季降水量年际变化与苏门答腊-西太平洋及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温分布存在很好的关系。苏门答腊-西太平洋及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分布,通过影响苏门答腊-西太平洋的大气热源分布,从而对我国西南地区干旱产生影响。大气热源异常一方面在南海及孟加拉湾附近激发异常气旋性环流,使偏北气流控制西南地区东部,削弱了孟加拉湾向我国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哈德莱环流,使西南地区东部处于异常下沉区,从而有利于该地区干旱的形成。
(3)数值试验表明,秋季苏门答腊-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冷),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暖),可导致西南地区东部同期秋季降水的减少(增多),这进一步验证了观测分析的结果。而数值试验的结果也表明,西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对西南地区东部的秋季降水不起作用。
(4)西南地区东部秋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线性减少的趋势均与哈德莱环流的增强密切相关,而热带海温的升高及中国地区高层的降温对哈德莱环流的增强有重要作用。
(5)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分量与同期青藏高原东部的热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青藏高原东部热源偏强(弱),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少)。
(6)夏季青藏高原东部热源的异常,会影响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进而对同期西南地区东部的夏季降水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