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影响的研究
【摘要】:根据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热带气旋(TC)数据(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风场及高度场格点资料,本文从气候学角度研究了近32年夏季(6-10月)热带地区大气准双周振荡(QBW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风场资料,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特征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调制作用。根据台风路径传统分类方法,本文将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细分为:西行路径、西北行路径、转向登陆中国型路径、转向中日之间型路径、转向登陆日本型路径、转向日本以东型路径和140°E以东型路径。利用带通滤波、超前滞后回归等方法,合成分析了6-10月不同路径台风生成时刻的原始环流、低频环流、QBWO周期内低频环流演变过程以及不同路径台风对应的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的低频环流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大气准双周振荡特征对不同路径台风的影响,发现对流层低层至中层大气存在明显的10-20天准双周振荡特征,并且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QBWO主要通过低频气旋和反气旋的分布、变化特征,影响南海季风槽、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继而影响台风的生成位置与移动路径。菲律宾以东地区生成的热带低频气旋为南海季风槽的加强和台风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初始条件,低频气旋的正涡度带走向和移动趋势预示着台风未来的移动方向。分析发现,在副热带地区存在一支自西向东传播的大气QBWO波列。热带和副热带大气QBWO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产生重要影响。另外,对越赤道气流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分析发现,925hPa越赤道气流及与其相联系的径向风同样存在明显10-20天准双周振荡现象,且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低频越赤道气流为南北半球能量、动量等输送提供有利条件,其强度、演变特征影响着西北太平洋低频气旋的位置和移动方向,调节赤道辐合带、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强度,继而对台风生成位置、移动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初步认为,强向北低频越赤道气流分量有利于赤道辐合带位置偏北,易于台风转向北移,而弱向北低频分量或低频越赤道气流分量向南时则不利于台风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