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的年际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和全国75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对年际变化差异的可能原因、年际变化与后期亚洲南部夏季风爆发及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一步揭示了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的建立过程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的建立过程具有如下年际变化特征:在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的年际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东、西两个环流中心的演变上。偏早年,东部环流中心西移速度快,建立完成后,中南半岛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强且东西范围较宽,整个建立过程时间较长,同时孟加拉湾东南部-中南半岛和南海南部地区高空辐散运动发生发展早;偏晚年,建立开始前西太平洋上空无闭合的反气旋性环流中心,建立完成后,中南半岛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弱且东西范围较窄,整个建立过程时间较短,同时孟加拉湾东南部-中南半岛和南海南部地区高空辐散运动发生发展晚;
在对流层低层,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呈现反相的分布形势,与之相联系的Walker环流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即建立偏早年,Walker环流强,建立偏晚年,Walker环流弱;
(2)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建立早晚与中南半岛地区对流建立发展关系密切。当中南半岛地区对流建立发展早时,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生成早;反之对流建立发展晚时,中南半岛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生成晚;
(3)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反气旋环流中心的西移快慢及有无闭合环流中心出现受该区域上空的上升运动和大气非绝热加热作用影响。当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上空的反气旋环流中心西移稳定至130°-145°E这一区域后,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对该环流中心的维持及消亡起主要作用。由于Walker环流的强弱影响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非绝热加热垂直变化,进而导致南亚高压建立早晚年在这一时期环流演变特征的差异。
(4)南亚高压建立偏早年,孟加拉湾东部-中南半岛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建立偏晚年,孟加拉湾东部-中南半岛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爆发晚。对我国中东部夏季降水而言,建立早晚年的旱涝分布也大致呈现反相分布。因此南亚高压建立的早晚对后期亚洲南部夏季风的爆发及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5)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改变中南半岛地区上空的大气加热场将会对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的建立过程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验证了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的建立过程主要受大气热力作用,尤其是非绝热加热影响的结论。
|
|
|
|
1 |
刘伯奇;何金海;王黎娟;;4~5月南亚高压在中南半岛上空建立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J];大气科学;2009年06期 |
2 |
章基嘉
,彭永清
,王鼎良;南亚高压结构及其时频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
3 |
朱福康;青藏高原“环流与季风”研究的进展[J];气象;1983年11期 |
4 |
赵改英,刘冰,齐收金;用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的周期关系做多雨时段的预报研究[J];高原气象;2000年02期 |
5 |
苏绍基,王卫国;大气臭氧层变化与南亚高压活动关系的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6 |
余鹤书,晁淑懿;南亚高压中部型与我国雨带分布[J];高原气象;1985年04期 |
7 |
华明;青藏高原加热对南亚高压影响的数值模拟[J];四川气象;2000年02期 |
8 |
晁淑懿,李兰芬;南亚高压稳定流型的判别及中期降水预报[J];气象;1986年05期 |
9 |
李维亮,刘四臣;热力强迫对湿斜压大气中南亚高压平衡态的影响[J];气象学报;1991年04期 |
10 |
张淑惠;南亚高压与华南汛期天气[J];台湾海峡;1991年01期 |
11 |
李跃清;;100hPa30—50天大气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东西变动的关系[J];四川气象;1991年04期 |
12 |
张新荣,张铁军,刘治国;南亚高压季节性变化与甘肃省春季和初夏降水关系初探[J];干旱气象;2004年01期 |
13 |
陶崇萱
,尹树新
,梁汉明
,谭信珍;初夏南亚高压转型与季风垂直环流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
14 |
张婧严,叶希文;南亚高压和极涡活动与夏季降水的关系[J];黑龙江气象;1996年02期 |
15 |
李维亮,缪锦海,樊云;非绝热加热在南亚高压建立和振荡中所起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
16 |
林海,徐裕华,田纬;夏季副热带波谱能量分析及南亚高压的维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
17 |
黄燕燕,钱永甫;长江流域、华北降水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1期 |
18 |
徐元顺,周少成;100hPa南亚高压变化与陕南秋季(9~10月)降水的关系[J];湖北气象;1997年04期 |
19 |
李跃清,王猛;夏季青藏高原上空30~50天大气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活动的关系[J];四川气象;1999年03期 |
20 |
李崇银;李琳;谭言科;;南亚高压在平流层的特征及ENSO影响的进一步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