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云的分布及物理特性研究
【摘要】:卷云在大气辐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影响着地气系统的辐射场,而垂直方向上的信息对气候的反馈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利用人工观测、微脉冲激光雷达以及毫米波测云雷达资料对卷云的水平分布、光学特性以及微物理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1)利用中国地区756个地面气象基本基准站自建站日起至2010年12月的云状定时值资料,对卷云的水平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密卷云的年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三类卷云,基本上呈“南低北高”的特点,频率高值中心位于我国西北部干旱地区,最大值达到80%以上,而低值中心则位于四川东南部地区,出现频率不到10%。卷云的出现频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整体上由冬到夏,频率持续增大,而由夏到秋,频率减小
(2)利用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北京地区的微脉冲激光雷达资料,统计分析了卷云的云底高度、厚度以及光学厚度。结果表明卷云的云底高度主要分布在5-10km之间,平均海拔高度是7.04±1.10km,随着云底高度的增加,卷云出现频率逐渐减小;卷云的厚度主要分布在0.3~1.5km之间,平均值为0.73±0.25km;卷云的云底高度和厚度呈负的相关关系;卷云的光学厚度值小于0.14,光学厚度与厚度呈正的相关关系。
(3)对基于微脉冲激光雷达和毫米波测云雷达联合反演卷云微物理特性的算法进行了研究,该算法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探测到的卷云回波信号反演出的消光系数和毫米波雷达测得的卷云回波信号强度值共同反演出卷云的IWC (Ice Water Content,冰水含量)和Dge (General Effective Size,粒子有效尺寸)。通过对寿县的一次卷云过程的分析,得出卷云冰水含量分布在10-3~10-1gm-3以及冰晶粒子有效尺寸分布在1~200μm,与经验值相符,其变化也符合卷云的演变规律,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为地基卷云微物理特性遥感提供可行性方法,并可利用卫星数据进行全球卷云微物理特性获取。
|
|
|
|
1 |
徐萃昌;卷云对未来降水的指示性[J];气象;1984年07期 |
2 |
佟彦超,刘长盛;卷云与水云的短波透射与反射特性[J];大气科学;1998年01期 |
3 |
迟如利;刘厚通;王珍珠;刘东;周军;胡欢陵;;偏振-米散射激光雷达对卷云的探测[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9期 |
4 |
王鹏云;关于卷云微结构的研究[J];气象;1979年04期 |
5 |
;对指示性卷云的初步认识[J];气象;1974年00期 |
6 |
高国龙;用新技术提高卷云表征的准确性[J];红外;2002年08期 |
7 |
曾晓梅;;卷云卫星探测新发现[J];气象科技;2010年06期 |
8 |
R.P.d’Entremont
,顾聚兴;利用被动红外卫星数据探测和分析卷云(下)[J];红外;1997年01期 |
9 |
杨葆塘;膜厚控制波长的校正[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3期 |
10 |
郁凡,刘长盛,肖稳安;静止卫星红外云图上卷云与其它云类纹理特征的比较[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11 |
杨春平;贺秀兰;吴健;;卷云散射的蒙特卡罗法模拟[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12 |
K.Rabinovitch
,M.Drucker
,刘球;多层增透膜的最佳设计参数[J];红外技术;1981年01期 |
13 |
技物;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卷云探测技术及航空校飞试验通过成果鉴定[J];红外;1998年04期 |
14 |
张立盛,石广玉;全球人为硫酸盐和烟尘气溶胶资料及其光学厚度的分布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1期 |
15 |
李成才,毛节泰,刘启汉;利用MODIS资料遥感香港地区高分辨率气溶胶光学厚度[J];大气科学;2005年03期 |
16 |
江少恩,许琰,丁永坤,赖东显,郑志坚,孙可煦,黄翼翔,胡昕,张文海,易荣清,崔延莉;辐射在低密度介质中传输的实验[J];中国科学G辑;2005年05期 |
17 |
熊效振,孔琴心,刘广仁;利用太阳直射光谱计算平川上空水汽和臭氧总量[J];高原气象;1993年02期 |
18 |
郭世昌,秦瑜,赵柏林,吴涧,陈辉,陈艳,秦芳;地球大气对抵达地面太阳紫外辐射量影响的模式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9 |
李成才,毛节泰,刘启汉,刘晓阳,刘桂青,朱爱华;利用MODIS光学厚度遥感产品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J];大气科学;2003年05期 |
20 |
薛新莲;戚福弟;范爱媛;岳古明;刘东;谢晨波;周军;;高层薄卷云消光后向散射比的求解方法[J];量子电子学报;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