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亚洲急流的空间结构及其与中国冬季气候的关系

姚慧茹  
【摘要】:本文利用1950~2012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风场、高度场资料、Hadley中心逐月海温资料、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和中国542个台站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亚洲急流的空间结构和垂直运动分布的季节变化,分析冬季亚洲急流的配置与季风的关系及其对地面气候的影响,探讨了冬季亚洲急流对热带海温异常以及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异常的响应及其变化机理。 研究表明,急流在空间呈不规则管状结构,冬季急流体积最大,垂直厚度范围自500hPa至100hPa;夏季急流体积最小,仅存在于200hPa附近。亚洲急流管在秋、冬、春季略呈西南-东北走向,在夏季呈西-东走向。不同高度上的最大风速轴线在南北方向的移动不尽一致,春、秋季急流管下部比上部偏北。急流管不同区域下方的垂直运动及其年变化存在差异,中东地区下沉运动中心全年均位于急流南部,东亚地区下沉运动中心在冬季位于急流北部,夏季则转变为上升运动,高原地区垂直运动的季节变化受高原热力作用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亚洲高空急流主模态表现为副热带急流的经向位移及其与温带急流强度的反向变化,同时中东急流与东亚副热带急流的强度往往呈反向变化。 冬季亚洲急流变化与中国气候的关系体现为青藏高原至亚洲东部沿海的副热带急流强(弱),高纬的温带急流弱(强)时,中国中、东部大范围地区气温偏低(高);中东急流强(弱),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南(北),温带急流东南部较弱(强)时,西南气温偏低(高),东北气温偏高(低),中、东部地区降水偏多(少)。结合水平风场的变化,副热带地区出现西风异常,温带出现东风异常时,有利于东亚大槽加深并向南扩张,低层偏北风加强,东亚冬季风增强,而青藏高原反气旋环流被削弱,冷高压减弱,相应的高原季风减弱。高、低纬急流区纬向风的差异较大时,加强了急流对低层冷、暖空气交绥的引导和汇聚作用。东亚季风与高原季风在冬季多呈负相关。冬季风异常期间,若副热带急流偏强,温带急流偏弱,高纬的干冷空气受南侧急流的汇聚作用而南侵,有利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温,降水减少;反之,低纬的暖湿气流受到北侧急流引导而向北输送,导致中国大部分地区升温,降水偏多。 研究表明,冬季热带印度洋和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西太平洋海温偏低时,同期亚洲高空急流位置偏南,反之偏北;秋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全区一致偏高,有利于后期冬季中东地区和青藏高原附近的急流强度增强;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异常偏强时,有利于高原西北部急流强度增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瑞平;副热带急流强度和赤道QBO对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2 郑成均;副热带急流在西藏高原上的結构和季节性的活动[J];气象学报;1963年04期
3 薛斌,兰兰,江云;春季滇东南强对流天气的高空环境场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年S1期
4 陈受钧;1956年6月东亚上空的風■和温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1期
5 侯亦如,陈乾;夏季亚洲副热带急流中的长波扰动[J];气象学报;1963年03期
6 崔宏,赵春生,郑向东,郑永光,秦瑜,陈尊裕,陈鲁言;2001年春季临安地区对流层臭氧异常增加的一次过程分析[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7 丁一汇;孙颖;;卫星观测显示:中纬对流层变暖加强,副热带干旱区扩张[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5期
8 陈受钧;从夏季到秋季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1期
9 陶祖钰;湿急流的结构及形成过程[J];气象学报;1980年04期
10 马建民;;中亚低涡及其与新疆降水关系的若干研究[J];新疆气象;1986年07期
11 章基嘉,周顺泰;“六月突变”中的波纬相互作用[J];气象学报;1988年01期
12 田生春,刘苏红;一次快速发展气旋的诊断分析[J];气象学报;1988年03期
13 赵岳仁;大气结构特征与雷暴成因[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14 季国良,邹基玲,吕兰芝;藏北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J];高原气象;1997年01期
15 史玉光,杨舵,陈洪武;北半球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及有关环流季内振荡若干特征分析[J];新疆气象;1999年02期
16 刘还珠;赵声蓉;赵翠光;陆志善;;2003年夏季异常天气与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演变特征的分析[J];高原气象;2006年02期
17 贺哲;李平;乔春贵;王蕊;梁钰;谷秀杰;;郑州极端高温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2007年03期
18 金啟华;何金海;祝从文;;亚洲南部地区海陆分布对亚洲冬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2期
19 布和朝鲁;纪立人;施宁;;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 Ⅰ:亚非副热带急流低频波[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4期
20 陈文琦,温克刚,董晓敏,翟瑛;1958年初夏北半球对流层上部大气环流演变的分析[J];气象学报;196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雪娟;;东亚上空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和温带急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春艳;张耀存;;东亚高空急流与2008年初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关系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3 陈义;;一次夜间雷暴大风的个例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陆艳艳;张耀存;;P-σ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数值模拟[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闫彩霞;金荣花;;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特征参数表征方法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6 庄晓翠;赵正波;田忠锋;张林梅;;新疆阿勒泰地区一次罕见暴雪天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刘晓波;陈永林;;一次秋季台风倒槽暴雨过程的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薛斌;兰兰;江云;;春季滇东南强对流天气的高空环境场分析[A];2004年滇桂黔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论文集[C];2004年
9 刘杰;汤洁;唐宇;秦成云;王苏;;淮安市一次初春冰雹过程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周长春;;四川盆地西北部两次秋季暴雨过程成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楚良;冬季东亚温带急流和副热带急流的协同变化规律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左金清;AO/NAO与ENSO的联系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3 金荣花;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期变化及其对梅雨异常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金啟华;亚洲南部地区和南半球海陆分布对亚洲冬夏季风形成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于群;山东降水的多尺度性与地域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慧茹;亚洲急流的空间结构及其与中国冬季气候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 张雪婷;热带气旋的温带变性过程对中纬度下游环流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吴蓉;BCC-AGCM2.0.1模式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D];南京大学;2011年
4 冯呈呈;非均匀风场对水动力涡旋的驱动效应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杨丹宁;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NA)事件的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邵太华;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中国春季气候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7 查晶;北大西洋涛动(NAO)位相转换的诊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赛瀚;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时空结构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秦贺;塔什干低涡气候特征及其对南疆降水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王娜;北太平洋风暴轴及其与我国冷空气活动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李先明 杨飞 赵洪涛 布方坤;雨夜三眼峪[N];中国水利报;2010年
2 记者 马维坤 汪训波;二三十年内将进入新一轮活跃期[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汪训波 马维坤;专家预测二三十年内我国沙尘暴进入新一轮活跃期[N];华夏时报;2004年
4 张永 编译;巴基斯坦洪水减轻大西洋飓风[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