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中高纬积雪异常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摘要】: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全球月平均积雪水当量格点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夏季低温和欧亚大陆融雪的气候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关系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东北全区温度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年际变率大,气候不稳定性强。
(2)近30年来,欧亚大陆融雪具有如下特点:春季大陆西部融雪量高于东部地区,夏季融雪大值区和融雪偏差的大值区都集中在东北部;春季和夏季的融雪量之间表现为明显的反相关关系,春季融雪偏多时,夏季融雪量通常偏少。
(3)欧亚大陆中高纬融雪异常与我国东北夏季温度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欧亚大陆东北部春季融雪量偏少,后期夏季融雪量偏大,对应我国东北夏季温度偏低;反之,东北夏季温度则偏高。
(4)春季融雪的异常分布可能通过如下途径影响我国东北夏季低温:春季东部融雪量少(多),导致夏季剩余积雪偏多(少);夏季积雪融化吸热增多(少),加上后期土壤湿度增加会导致该地区夏季温度异常偏低(高),高度场下降(上升),500hPa上欧亚中高纬东部的长波槽加深(减弱),槽后偏北气流加强(减弱);来自极地的冷空气(不)容易入侵东亚中高纬地区,我国东北夏季易出现低温(高温)。
|
|
|
|
1 |
张素琴;地球自转与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2000年04期 |
2 |
郑维忠,倪允琪;热带和中纬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北夏季低温冷害影响的诊断分析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9年04期 |
3 |
白人海,李大山,郭家林,魏松林;东北夏季低温的空间分布及其环流条件[J];气象;1984年05期 |
4 |
李辑,王锦贵;东北夏季低温与旱涝预测综合业务系统[J];气象科技;2002年04期 |
5 |
林之光;东北夏季低温气候特点[J];气象;1978年05期 |
6 |
沈柏竹;刘实;廉毅;封国林;李尚锋;龚志强;;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J];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
7 |
叶更新;宋玉明;;冬季气温急剧升、降日期与东北夏季低温的联系[J];气象科学;2010年01期 |
8 |
科文;2000年辽宁气象科技8项进步[J];辽宁气象;2001年01期 |
9 |
陈海山,孙照渤,闵锦忠;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及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10 |
张东,余志豪;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我国夏季低温的关系[J];气象科学;1999年01期 |
11 |
叶更新;行星运动与厄尔尼诺、东北夏季低温冷害[J];气象;1998年03期 |
12 |
李菲;李辑;管兆勇;;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的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
13 |
李尚锋;沈柏竹;廉毅;曹玲;;东北典型冷、暖夏年的北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季节演变合成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S1期 |
14 |
姚佩珍;近四十年东北夏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J];灾害学;1995年01期 |
15 |
王英华;东北夏季低温与旱涝预测系统研究成果通过验收[J];辽宁气象;2001年01期 |
16 |
王惠清,倪超玉;吉林省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的分析[J];大气科学;1989年01期 |
17 |
陈乾金,王丽华,高波,张家诚;青藏高原1985年冬季异常少雪和1986年异常多雪的环流及气候特征对比研究[J];气象学报;2000年02期 |
18 |
韦志刚,黄荣辉,陈文;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年际振荡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4期 |
19 |
王叶堂;何勇;侯书贵;;2000-2005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分析[J];冰川冻土;2007年06期 |
20 |
王绍武,赵宗慈;中国夏季低温冷害[J];资源科学;198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