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自然通风对日光温室小气候影响的CFD模拟研究

宿文  
【摘要】: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用于冬季蔬菜生产的设施类型,温室内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等环境条件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要素。本文以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基于济南地区温室试验观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模拟分析自然通风条件下温室内部温度、湿度等小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室环境调控策略,为日光温室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1.温室内外环境气象要素对比基于温室内外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地温、风速和风向等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冬季,济南温室外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风速在0.5-4.1m/s之间;温室内外气温差为6.5-15℃,最小湿度差为5%-10%;温室内气温和湿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存在一定异质性,温室中部和低层温度较低,湿度较高;土壤温度随着深度增加波动衰减,并趋于稳定。2.CFD模型构建与验证基于供试温室设施结构参数,结合试验观测数据,构建边界条件,利用标准的K-ε湍流模型,通过联立求解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构建了CFD模拟模型。利用模拟模型对温室内气温和湿度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晴天、多云、阴天天气下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6%、4.5%、5.1%,相对湿度模拟值与实测值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5%、4.2%、4.4%。说明模型能够正确反映日光温室内微环境变化,模型普适性高,可为进一步研究不同通风条件对温室内小气候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撑。3.作物对温室自然通风效果的影响以外界风向为东北风,风速为2.0m/s为例,通过对温室内有作物和无作物种植分别模拟表明,与无作物种植条件下相比,存在作物种植时,风速,温室内三个垂直剖面存在垂直方向的风速梯度变化,温室西部风速减小0.1-0.2m/s,中部风速减小0-0.2m/s,温室东部风速减小0-0.2m/s距地面0.5m处水平面上南北风速差增加0.2m/s。温度,三个垂直剖面的垂直方向均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温室西部温度增加2-4℃,中部温度增加3-8℃,东部温度增加2℃左右;距地面0.5m水平面上南侧温度较高,最大温度差减小5℃,南北温度差增加3℃。湿度分布特征与温度分布相似,三个垂直剖面垂直方向存在湿度梯度变化,温室西、中和东部湿度分别降低4%、6%和5%;距地面0.5m水平面上南侧湿度较低,南北湿度差增加5%。作物对温室内气流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表明在研究中不能忽略作物的影响。4.风速对温室内小气候特征的影响以外界风向为北风为例,设定风速为0.5、1.0、2.0和3.0m/s,分别模拟自然通风对温室内小气候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速方面,随着外界风速的增大,温室内风速缓慢增大,外界风速每增加1.0m/s,温室内三个垂直剖面的进风口以及温室中部风速增加O.1m/s,温室东西部风速范围变化不大;作物冠层进风区域风速增大O.1m/s,其他作物冠层区域风速范围变化不大。温度方面,不同风速下,温室内三个垂直剖面中部存在南北方向的温度梯度,温室东西部温度分布较为均匀,外界风速每增加1.0m/s,进风口处温度降低2℃,温室东西部温度降低1℃左右,温室中部南北温度差增加1℃;作物冠层进风处温度降低2℃,其他作物冠层温度降低1℃左右。湿度方面,不同风速下,温室内三个垂直剖面存在南北方向的湿度梯度,外界风速每增加1.0m/s,温室西部南北湿度差减小2%,温室中东部南北湿度差不变,整个温室的湿度没有规律性的变化;作物冠层湿度下降缓慢且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外界风速的改变对温室内风速以及温湿度的大小具有重要的影响。5.风向对温室内小气候特征的影响以外界风速为2.0m/s为例,设定风向为北风、东北风、东风,分别模拟自然通风对温室内小气候要素的影响,模拟分析表明,风速,温室内三个垂直剖面的风速基本维持在0.1-0.4m/s之间,风向为北风、东北风、东风时分别在温室的中部、中西部、西部为进风区域,从而形成涡流,其他区域存在垂直方向的风速梯度;风向为北风、东北风、东风时作物冠层进风风速分别为0.45m/s、0.65m/s、0.50m/s,其他作物冠层区域维持在0.05-0.2m/s之间。温度,风向为北风、东北风、东风时分别在温室内三个垂直剖面的中部、中西部、西部存在南北方向的温度梯度,南北温度差分别为5℃、3℃、4℃;风向为北风、东北风、东风时,作物冠层进风区域与出风区域温度差分别为8℃、3℃、5℃,表明风向为东北风时,温室内整体以及作物冠层温度差较小,有利于作物均质生长。湿度,风向为北风,东北风,东风时,温室内三个垂直剖面均存在南北方向的湿度梯度,南北湿度差分别为8%,6%,3%左右;风向为北风、东北风、东风时,作物冠层进风区域与出风区域湿度差分别为8%、3%、2%,表明风向为东风时,温室内整体以及作物冠层湿度差较小,有利于作物均质生长。由此,温室小气候调控策略应根据具体风向而调整。6.日光温室调控策略以温室内种植番茄为例,按照花果期适宜生长温度20-25℃为指标,利用CFD模拟方法研究济南地区冬季7个主导风向对应平均风速以及不同等级风速下温室内达到作物适宜生长温度的自然通风时间,风向NE、ENE、E、ESE、SE、SSW和SW在各自对应的平均风速条件下通风时间分别为7-22min,9-21min,7-20min,12-21min,6-16min,4-23min,8-19min,可达到作物适宜生长温度。风向为NE、ENE、E、ESE、SE、SSW和SW时,一、二级风的通风时间分别为23-26 min、21-24min、21-24min、18-21min、15-18min、 24-28min、15-18min,三、四级风的通风时间分别为12-18min、10-16min、10-16min、8-14min, 9-12min、18-21min、10-13min,可达到作物适宜生长温度。当温室内平均温度达到25℃时,不同风速下温室内温度分布没有明显差异;温室内平均温度降到20℃时,风速越大,温室西部温度越低,温室东西部温度相差越大。在不同通风条件下,尽管温室内代表点温度达到适宜状态,但其内部不同区域间仍存在差异,受底层通风口通风影响,均表现为温室内底层气温较低,上层气温较高,南北温差较大,当风向偏东风或者西风时,温室内东西气温差异较大,偏南风时,温室内整体气温分布较为均匀。不同的通风方式、不同风速风向对温室通风时间以及温度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数值计算理论方法能够对温室内微环境分布进行模拟分析,对济南地区日光温室可进行有效调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谭有灿,王晓娟,尹同萍,牛蕴华;日光温室辣椒冬季定植的新方法[J];北京农业;2000年12期
2 段敬杰;河南省日光温室瓜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北京农业;2000年12期
3 吴治国;1999年天水市二代日光温室的几点做法[J];甘肃农业;2000年08期
4 徐龙;日光温室的几种消毒方法[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11期
5 ;提高日光温室效益的几种办法[J];农业信息探索;2000年07期
6 高宏;新型无支柱大棚、日光温室复合材料支架在我省投入生产[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08期
7 高陟江;日光温室不宜使用旧棚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09期
8 韩志忠;日光温室农闲时间的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10期
9 田兴运,董丽芬;装配式日光温室的设计[J];陕西林业科技;2000年02期
10 吴国兴,刘晓芬;日光温室的设计与建造(四)[J];新农业;2000年10期
11 刘明锵,何铁柱,骆文忠,张洪起,赵海林,黄天军,张文言,宋立芬,李凤仓,吕学英,马德伟;介绍一种新型日光温室──武优Ⅱ型日光温室[J];中国西瓜甜瓜;2000年03期
12 杨振声;;如何正确建造日光温室[J];农民科技培训;2001年01期
13 苏慧凤;日光温室内的除湿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1年02期
14 董进武;日光温室结合水保效益显著值得推广[J];中国水土保持;2001年03期
15 张文渊;日光温室自制滴灌新技术[J];北京农业;2001年05期
16 于振民;豫东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浅析[J];耕作与栽培;2001年06期
17 孟繁君,王晨,张国东,张连忠,井亚丽;伊通式日光温室建造技术[J];吉林蔬菜;2001年03期
18 凌俊格,葛建;怎样充分利用日光温室的空间[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年10期
19 周殿军;日光温室巧排三茬创高效  [J];新农业;2001年01期
20 李泉海;日光温室冬季加温方式[J];新农业;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青云;;日光温室的实践与理论[A];《中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资料汇编[C];2010年
2 王影;张晓文;邹岚;;日光温室绿色节能综合评估系统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3 孙智辉;刘安成;;日光温室建造环境参数[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刚毅;刘明池;许超;;提高日光温室性能的几点建议[A];《中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资料汇编[C];2010年
5 须晖;谢玉玲;王蕊;李天来;;北方坡地不同跨度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比较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李德;张学贤;张丙振;;日光温室内部气象要素测点布设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7 白义奎;刘文合;柴宇;车忠仕;佟国红;;防寒沟对日光温室横向地温的影响[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刚毅;周长吉;;不同保温墙体日光温室的性能测试与分析[A];2004年中国设施园艺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9 佟国红;李天来;王铁良;山口智治;白义奎;;大跨度日光温室室内微气候环境测试分析[A];2004年中国设施园艺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10 李天来;;论我国日光温室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战略性调整[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西北日光温室传热学简化模型构建及温光高效新结构初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王士超;黄土高原不同年限日光温室土壤养分供应特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韩亚东;辽沈日光温室能量平衡方程中几个主要分量模拟模型的构建[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孙健;日光温室青椒节水灌溉制度优化与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小芳;日光温室的热环境数学模拟及其结构优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郭正昊;北方地区日光温室生态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志录;下沉式日光温室土质墙体传热特性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8 白义奎;日光温室燃池—地中热交换系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7年
9 袁洪波;日光温室封闭式栽培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10 毕玉革;北方干寒地区日光温室小气候环境预测模型与数字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文;不同结构日光温室生态比较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年
2 李学海;南阳市部分日光温室低效益的成因与对策初探[D];扬州大学;2006年
3 黄川容;北方日光温室风灾风险分析及预警[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孟育红;基于对象影像分析技术提取日光温室遥感信息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李石;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结构建模及优化软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6 高文波;主动采光蓄热型日光温室性能与机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慧;日光温室小气候时空分布研究及模拟模型验证[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张晓光;日光温室墙体、土壤贮热量的量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季翔宇;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特性及改良效果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凯;日光温室小果型番茄品种比较试验及其杂交种纯度检测[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韩玉梅焦旭周 阎德伦;民勤 建设万亩日光温室[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2 记者 马顺龙;武威大力发展日光温室[N];甘肃日报;2006年
3 记者 马顺龙;武威发展日光温室[N];甘肃日报;2006年
4 记者 马顺龙;民勤加快日光温室建设步伐[N];甘肃日报;2006年
5 马顺龙;古浪加快推进日光温室建设[N];甘肃日报;2006年
6 记者 马顺龙;武威大力发展日光温室[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马顺龙;武威市日光温室产业发展势头强劲[N];甘肃日报;2007年
8 马顺龙;民勤支持农民为日光温室投保[N];甘肃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泽三 孙煜东 李平 杨大立 吴春梅;兴建日光温室 发展高效农业[N];武威日报;2006年
10 郭忠荣 杨书元;凉州日光温室发展势头强劲[N];武威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