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通道对西太平洋海温及大气影响的数值模拟
【摘要】:
本文采用GISS海气耦合模式,利用现代及14maB.P.时设计的海陆分布作为边界条件,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海陆变化对大气和西太平洋海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GISS模拟的结果与现代气候状态是比较接近的。模拟结果也有某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但由于GISS海气耦合模式物理过程已基本齐全,又设计简单,对于没有大型计算机而又需要进行海气耦合模拟以探讨气候变化机制的课题,是一个实用的工具。(2)北半球冬季,由于海陆分布的差异使得海温在海洋上层古海温要暖于现代,在海洋中上层(约200—1500米)现代的海温则要暖于14maB.P.模拟的海温,海温温差最明显的地方出现在500—600米之间。南半球的变化幅度要大于北半球,到海洋深层,海温温差变化不是很明显。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海流通道的关闭,使得海温在中层现代比古代(14maB.P)模拟的海温要暖,形成浅层暖池。但单是上述通道关闭,暖池只形成在150米以下,中心在300—600米深海洋层,而海洋上层(150米以上)仍为现代冷。依数值模拟来看,只有上述通道的开启,并不能形成如现代浅层海洋暖池。夏季与冬季的变化相类似,只是在强度与范围上略有不同。(3)无论是夏季还是在冬季,在地形发生变化的区域里,14maB.P.试验模拟的气候基本态(如表面气温、海平面气压、降水、高低空流场)与现代模拟相比发生一定的变化,表明海陆差异对气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
|
|
1 |
李麦村,陈烈庭,林学椿;海温异常影响长期天气过程研究的进展[J];大气科学;1979年03期 |
2 |
朱乾根,徐建军;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长期变化中的突变现象及其与全球增温的同步性[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3 |
葛朝霞,王会容;黄河上游月径流量与海温的关系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4 |
杨辉,陈隽,孙淑清;东亚冬季风异常激发ElNio现象的数值试验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
5 |
王彰贵,巢纪平;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二年振荡相互作用的若干事实[J];气象学报;1990年04期 |
6 |
陈兴芳;海温气候振动和北半球对流层高度场变化[J];气象;1993年08期 |
7 |
陈柏林;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季节波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
8 |
刘春霞;登陆或影响广东省热带气旋气候规律的初步分析[J];广东气象;1998年S2期 |
9 |
彭加毅,孙照渤,谭桂容;重庆降水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相关的多时间尺度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10 |
张宇发,许炳南;赤道中部以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贵州春旱[J];贵州气象;1999年03期 |
11 |
邹立尧,刘宣飞;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2 |
张善强;2000、2001年河南汛期降水分布差异原因分析[J];河南气象;2002年04期 |
13 |
侯伟芬,林伟;浙江省汛期降水及其与海温异常的关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4 |
刘莉红,郑祖光,夏友龙,吴洪;南亚地区季风与邻近海域海温相互影响的初步研究[J];气象学报;2004年02期 |
15 |
黄安宁,张耀存;海温季节和年际变化对东亚区域气候变率模拟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6 |
许乃猷,张家诚,赵溱;北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场变化因子与大气环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1期 |
17 |
赵圣菊;用海温作临沂地区第一代粘虫数量长期预报的初步探讨[J];科学通报;1983年19期 |
18 |
赵黔源;南海海温场的热力作用[J];海洋预报;1984年02期 |
19 |
罗树森;海温与涛动[J];热带气象学报;1988年03期 |
20 |
李永康;黑潮海温与我国汛期降水及东亚高空流场的统计分析[J];气象科学;198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