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太平洋地区大气对海洋强迫作用的诊断、模拟以及SSTA预报试验
【摘要】:
本文用NCEP/NCAR再分析海表温度、风应力和风场资料就热带太平洋地区大气对海洋的强迫进行诊断分析,并用一个热带太平洋动力海洋模式研究不同区域大气对海洋强迫作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耦合模式对ENSO事件进行预报试验。通过研究表明,每次El Nino事件在热带太平洋都伴随着西风应力异常以及向赤道辐合的经向风应力异常,东风应力异常及向两极辐散的经向风应力异常与El Nino消亡对应。大气强迫的方式和程度直接决定海洋异常的形式。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键区虽然在赤道东太平洋,但与海温异常显著相关的前期风应力(风)强迫作用的位置在中西太平洋,这一点从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中都可以得到。预报试验的结果指出,当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关系被明确给定后耦合模式的预报能力有所提高,对海温异常形势的预报非常准确。对2000年的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作了试预报,预测结果显示2000年是弱La Nina年。采用奇异值分解方法构造耦合模式中的大气模式,耦合模式对El Nino事件强度、位置以及出现时间的预报与实况非常接近。
|
|
|
|
1 |
龙宝森,王钟桾;热带太平洋水位和海流对不同风场响应的模拟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1990年01期 |
2 |
赵永平,陈永利;两类ENSO事件前期的热带太平洋海温距平场[J];热带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
3 |
李丽平;王超;章开美;;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年际异常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
4 |
马开玉,姚华栋,姜达雍,高国栋;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热源对大气影响的季节变化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1年03期 |
5 |
孙即霖,杨绪君;不同时间尺度系统对热带太平洋海-气潜热通量贡献的估计[J];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06期 |
6 |
郑建;刘秦玉;;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大西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相互作用[J];海洋与湖沼;2010年06期 |
7 |
;神奇地球[J];科技潮;2006年06期 |
8 |
骆祝华;裴耀文;黄翔玲;叶德赞;;热带太平洋深海微生物的若干生理生态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5期 |
9 |
赵永平;陈永利;王凡;吴爱明;;热带太平洋海洋混合层水体振荡与ENSO循环[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8期 |
10 |
谢强;李海洋;王东晓;;热带太平洋盐含量的年际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
11 |
张荣华;1986—1987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1994年S1期 |
12 |
张荣华,曾庆存,周广庆;一个混合型热带海洋-大气耦合模式I.模式构成及热带太平洋气候态模拟[J];大气科学;1997年02期 |
13 |
张丰启,何金海;热带太平洋SSWA特征及其在ENSO循环中的演变[J];气象科学;1998年03期 |
14 |
刘秦玉,王启;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5 |
李发明,吴爱明;模式大气中的年代际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00年04期 |
16 |
林一骅,游小宝,孙照渤;热带太平洋上层热力状况季节变化的正压特征——海表至深400m热储量的季节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
17 |
余贞寿,孙照渤;热带太平洋SST的多尺度时空特征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8 |
范伶俐,郭品文;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相互关系的年代际改变[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2期 |
19 |
王雪莲;陈泽宇;吕达仁;杜秉玉;;热带下平流层重力波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12期 |
20 |
刘秦玉;武术;杨建玲;;热带三大洋海-气耦合主模态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