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正斜压分量的相互作用
【摘要】:
在中尺度的动力学框架下,借助垂直平均算子和垂直扰动算子,对大气进行正、斜压分解,将大气分解为正压分量(垂直平均分量)利斜压分量(垂直扰动分量),并试图研究其相互作用。主要讨论了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中尺度正斜压分量相互转换的动力机制,通过所定义的“正斜压E-P通量”来讨论正斜压分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试图为从新的观点研究中尺度动力学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斜压分量的不稳定发展理论,通过有粘和无粘两种情况的比较,考察正压分量上粘性作用在不同介质和不同的稳定性条件下对对称斜压波包发展的作用,发现考虑粘性作用后,粘性耗散及扩散导致了“虚群速度”的产生。同时,对称斜压波包的发展与否取决于纬向流和位温的正压分量的南北梯度时空变化。第三部分:正压分量纬向切变的非线性对称不稳定,利用绝热、无粘、非线性对称扰动方程和多尺度奇异摄动法,得到了非定常波的有限振幅的周期变化趋势。
|
|
|
|
1 |
朱乾根,刘宣飞;大气环流的正斜压流型特征与季风类型[J];气象学报;2000年02期 |
2 |
罗德海;斜压大气中非线性ROSSBY波[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
3 |
郑维忠,余志豪;非线性斜压不稳定问题中的摩擦和对流凝结加热作用[J];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
4 |
何建中,张守保;线性与半地转斜压Ekman层中大气运动的动能耗散[J];气象科学;1993年02期 |
5 |
何建中;地形与斜压边界层的动力分析[J];气象学报;1993年03期 |
6 |
黄昌兴,李维京,何金海;正、斜压涡度拟能相互作用对乌拉尔阻塞过程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5年02期 |
7 |
缪锦海;中纬度大尺度系统的发展[J];气象;1981年01期 |
8 |
周伟灿,朱乾根,刘宣飞;正、斜压流场演变及相互转换所伴随的偶极型阻塞生命史[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9 |
管兆勇,徐建军,郭品文,王川;亚洲夏季风结构和变动与大气运动的斜压和正压特征:斜压模分析[J];气象学报;1997年02期 |
10 |
何建中,李昕;非线性斜压Ekman层的动力特征[J];气象科学;1992年03期 |
11 |
赵鸣,王乐民,宗金星;六层斜压有地形的全球海洋环流数值模拟(一)[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
12 |
谢义炳;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斜压行星波[J];气象学报;1981年01期 |
13 |
管兆勇;亚洲季风变动与大气正压/斜压运动动能变化的气候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4 |
刘式适,刘式达;斜压Rossby波稳定性的线性与非线性问题[J];中国科学B辑;1985年11期 |
15 |
张兴强,孙兴池,丁治英;远距离台风暴雨过程的正/斜压不稳定[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16 |
朱抱真;评“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斜压行星波”的研究[J];气象学报;1985年04期 |
17 |
钟世远,周明煜,李兴生;坡地斜压稳定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数值研究[J];大气科学;1988年03期 |
18 |
陈建萍,周伟灿;正斜压模演变所揭示的武汉暴雨过程[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9 |
章国材,吴宝俊;有限区域湿有效能量的层结、斜压、正压分量及其收支方程[J];大气科学;1985年04期 |
20 |
陆维松;近常定有限振幅斜压Rossby波的激发与选择性衰减和不相容两原理[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