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996年热带风暴TOM转变温带气旋过程的特征分析
【摘要】:
在海洋气象导航实际业务中,转向北上进入中高纬度的减弱台风,往往意想不到地突然加强,造成海上风暴的强度往往超过了强台风的强度,对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这种海上突发灾害性系统在实际业务预报中又往往容易被预报员所忽视。本文意在通过中尺度模式MM5(V3-2版)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1996年热带风暴TOM转变温带气旋变性过程的模拟,对其发生及演变过程进行三维热力和动力的结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热带风暴(TOM)在进入中高纬度斜压带时,先是在850hPa高度上有来自风暴西北侧的冷空气侵蚀风暴的暖心结构,但并没有完全破坏风暴低层的暖性特征。只有当热带风暴TOM与500hPa西风槽完全结合并相互作用时,西风槽后的冷空气完全侵入风暴的暖心,并自上而下改变其原有的暖性特征,使其转变为温带气旋。(2)风暴北侧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风暴从正压结构向斜压结构的转变。(3)变性后的温带气旋暖锋锋生较冷锋锋生更为显著。(4)风暴完全并入西风槽后,变性后的温带气旋再次加强与平流层高位涡的向下输送有关。(5)造成风暴东北侧强对流天气主要是由于来自风暴东北侧低层的冷空气与来自风暴西南侧的暖湿气流在风暴的东北侧相会,产生了对流不稳定所引起。(6)通过对模式模拟结果与IR—tbb云图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尺度模式对风暴的路径及降水的模拟与实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在强度方面与大多数模式一样较实况为弱,尤其是低层的水平风速与实际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尽管如此,模式的模拟结果仍然很好地反映了热带风暴(TOM)减弱后的再加强过程,揭示了热带风暴转变为温带气旋的三维热力及动力的特征结构。
|
|
|
|
1 |
袁卓建,D.R.Johnson;热带和温带气旋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J];广东气象;1998年02期 |
2 |
郭佩芳,王华,施平;温带气旋浪断面结构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4年03期 |
3 |
宋家喜;北大西洋强温带气旋活动的环流形势及其天气特征[J];海洋预报;1986年02期 |
4 |
斯公望;温带气旋降水的中尺度组织和结构[J];气象;1980年02期 |
5 |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长期组;1965-1981年影响我国北、东部海区的温带气旋资料说明[J];海洋预报;1984年02期 |
6 |
杨晓霞,孙际孝;9417号台风暴雨过程分析[J];山东气象;1995年02期 |
7 |
周庆;马卫民;;春季东海温带气旋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分析[J];航海技术;2009年01期 |
8 |
徐灵芝;赵玉洁;宋国辉;张文云;;离岸风背景下风暴潮异常增水特征分析[J];气象;2010年05期 |
9 |
张永宁,丁建飞;日本传真天气图上温带气旋预报准确率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0 |
宗荣;;热带气旋与温带气旋[J];民防苑;2008年03期 |
11 |
孙庆阶;东海北部冬季温带气旋大风分析与预报[J];东海海洋;1992年03期 |
12 |
林楠;蒋尚城;;台风在东北地区变温带气旋及其暴雨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1992年03期 |
13 |
周玉兰;山义昌;杨付津;赵春生;刘艳红;;一次莱州湾温带气旋风暴潮的成因分析[J];山东气象;2007年03期 |
14 |
张秋庆,丁一汇;登陆台风变性为温带气旋过程的物理机制初步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0年06期 |
15 |
林明智,刘有奇;9617台风TOM演变为温带气旋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1997年04期 |
16 |
仪清菊,丁一汇;海洋温带气旋发生发展的研究[J];大气科学;1989年02期 |
17 |
秦曾灏,李永平,黄立文;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温带气旋的气候学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S1期 |
18 |
李庆;陈信雄;孙涛;徐孝力;;2005年春季西南太平洋避让几次灾害性天气系统[J];海洋预报;2008年02期 |
19 |
战淑芸,林玉英;影响我国温带气旋过程的长期遂日预报方法[J];海洋预报;1987年01期 |
20 |
李晓东,马德贞;温带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中期背景及预报[J];气象;199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