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动力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对造成2003年6月22-23日梅雨期首场暴雨的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环境条件、结构、运动和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动力诊断、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探讨了预报失败的原因和改进预报的思路。
本例MCC发生在大气环流调整期,高低纬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有利的物理量场配置。它是中α、β和γ尺度对流系统组成的复合体,它在云图上近似圆形,其雷达回波、暴雨、雷暴、对流云、中尺度物理量场等却呈类似飑线的带状分布。多尺度结构导致了MCC的多尺度运动特征,MCC运动是中α、β和γ多尺度运动的合成。用湿热成风、相对中层涡旋、等熵位涡、惯性稳定度等讨论了MCC的发生发展机理。用WRF模式成功模拟了MCC的多尺度结构、运动和发生发展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气象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458.121.1
|
|
|
|
1 |
李玉兰,王婧嫆,郑新江,过文娟,黄文根;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研究[J];大气科学;1989年04期 |
2 |
段旭,李英;低纬高原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个例研究[J];大气科学;2001年05期 |
3 |
伍志方,张沛源,张春良;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711测雨雷达探测雹云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00年01期 |
4 |
康凤琴,肖稳安;我国南方MCC的涡度、水汽和热量收支平衡[J];高原气象;2001年03期 |
5 |
程麟生,冯伍虎;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J];高原气象;2002年04期 |
6 |
张庆红,刘启汉,王洪庆,陈受钧;华南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J];科学通报;2000年18期 |
7 |
康凤琴,肖稳安,顾松山;中国大陆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环境场演变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8 |
石定朴,朱文琴,王洪庆,陶祖钰,顾雷;中尺度对流系统红外云图云顶黑体温度的分析[J];气象学报;1996年05期 |
9 |
陶祖钰,王洪庆,王旭,马禹;1995年中国的中-α尺度对流系统[J];气象学报;1998年02期 |
10 |
陶祖钰,黄伟,顾雷;常规资料揭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环流结构[J];热带气象学报;1996年04期 |
|
|
|
|
|
1 |
吴有训;盛晓峰;应月琴;程雪生;;宣城市2008年初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5期 |
2 |
吴有训,刘勇,叶金印,陶曙华,曹树新,汪腊宝,杨保桂,郑光明,潘荣山;2003年华南·江南地区高温天气及大气环流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
3 |
吴有训,王克强,胡文运,李敬义,杨保桂,程雪生,陈平,方四清;2003年梅雨期安徽淮河流域强降水及大气环流演变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
4 |
吴有训;陈晓红;方四清;程雪生;陈健武;王霞;;2005年6月27日皖江流域特大暴雨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
5 |
吴有训;胡雯;袁野;奚和平;方四清;;安徽夏季云系与东亚环流空间结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
6 |
叶金印;;安徽省宣城市一次强寒露风过程的天气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
7 |
周昆;;B类气旋发展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
8 |
徐光清;丁霞;郝莹;;地形对对流参数特征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
9 |
吴志岐;刘利华;陈海波;;固原市“06.8.14”局地大暴雨分析与预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
10 |
吴有训;胡雯;琚书存;袁野;陈晓红;李爱华;张曙辉;;皖南冬季大气环流形势分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
|
|
|
|
|
1 |
黄雅丽;邓斌;杨书运;严平;张平;;合肥城市热岛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
2 |
周志民;;城市热岛遥感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3 |
马伟强,马耀明,李茂善,Z.(Bob)SU,王介民;藏北高原地区地表辐射出支和能量平衡的季节变化[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
4 |
吴庆丽,郑永光,李亚萍,高慧琳,李万彪;1998年7月20~25日湖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5 |
沈宏彬,陶祖钰,张义;成都双流机场一次多雷暴天气的雷达回波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6 |
陈炯;郑永光;邓莲堂;;城市建筑物对城市边界层三维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7 |
陈敏;仲跻芹;郑祚芳;;北京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的多种观测资料四维变分同化试验[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8 |
朱兴明;郑永光;郭丽娜;陶祖钰;;2008年广东及周边海域暴雨期间强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9 |
胡嘉骢;朱启疆;;城市热岛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0 |
卢敬华,陈刚毅;西南低涡的一些基本事实及初步分析[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
|
|
|
|
|
1 |
李玉兰,王婧嫆,郑新江,过文娟,黄文根;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研究[J];大气科学;1989年04期 |
2 |
程麟生,冯伍虎;“987”突发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结构的分析和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1年04期 |
3 |
康凤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热力学特征分析[J];甘肃气象;1998年04期 |
4 |
伍志方,张沛源,张春良;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711测雨雷达探测雹云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00年01期 |
5 |
王文,程麟生;“96.1”高原暴雪过程湿对称不稳定的数值研究[J];高原气象;2000年02期 |
6 |
段旭,李英;滇中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00年02期 |
7 |
康凤琴,肖稳安;我国南方MCC的涡度、水汽和热量收支平衡[J];高原气象;2001年03期 |
8 |
段旭,孙绩华,汪钟兴;暴雨与非暴雨过程涡散场能量收支特征[J];高原气象;1997年02期 |
9 |
斯公望
,杜立群;南亚高压北缘的高空气流发散与梅雨锋暴雨发展的关系[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
10 |
张庆红,刘启汉,王洪庆,陈受钧;华南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J];科学通报;2000年1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