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气溶胶微结构及其对降水影响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深入滕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地等沙漠源地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对沙尘天气进行了综合观测。观测项目包括:微气象学测量、三维风速测量、KB-120和Anderson采样、APS—3310A粒子谱仪以及太阳光度计观测,并用中子活化方法分析了沙尘气溶胶的元素浓度。利用所取资料,系统分析了不同强度沙尘天气条件下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和质量浓度谱、粒子谱分布、光学厚度、化学组分等特征;综合分析了影响沙尘起动的诸物理因子在沙尘起动中的作用;用沙尘输送模式对一次沙尘暴天气造成的泥雨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模拟。
历史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沙尘暴有其高发期(4、5月)和高发时段(14-20时),14时到20时之间发生的沙尘暴约占沙尘暴总次数的66%。
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湍流动量通量和湍流感热通量都是重要的湍流交换,沙尘暴发生前近地层的超绝热不稳定对沙尘暴天气有加强作用。沙尘天气条件下σ_y和σ_z的日变化特征与沙尘天气起始时间有关。
银川、巴音浩特和通古淖尔三地背景大气沙尘气溶胶粒子的数浓度谱和质量浓度谱均呈单峰型,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与城市污染物气溶胶的三峰、双峰质量谱明显不同。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条件下,平均数浓度和质量浓度是依次增加的,可相差4-7倍。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分布还与地理位置有关。
背景大气、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平均质量浓度依次存在倍数关系。从沙尘气溶胶TSP平均质量浓度来看,背景大气(82.8μg/m~3)、浮尘天气(356.4μg/m~3)、扬沙天气(1205.8μg/m~3)、沙尘暴天气(3955.3μg/m~3),从中可以看出,浮尘天气TSP是背景大气的4.30倍,扬沙天气TSP是浮尘天气的3.38倍,沙尘暴TSP天气是扬沙天气的3.28倍。
沙尘天气下以亲地壳元素为主的气溶胶元素浓度均高于背景大气和浮尘天气,而且沙尘天气强度愈强,元素浓度的增加愈显著;背景大气、浮尘天气条件下亲地壳元素的浓度一般在10~(-1)~10~0μg/m~3量级,扬沙、沙尘暴时一般达10~1μg/m~3量级,特强沙尘暴时高达10~2μg/m~3量级。
在沙尘气溶胶中,亲硫元素和亲沉积层元素的富集程度均较高,元素的易挥发性常使其富集程度明显提高,污染元素易在细颗粒上富集。
摘要
在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下,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迅速增大,同时浑浊度
系数p增大和波长指数。的减小,可反应沙尘含量的增多和较大粒径含量的比例
增大;并根据实际观测的沙尘粒子谱资料建立近地面层沙尘粒子的数浓度C。与
p的正相关、沙尘粒子的空气动力学几何平均直径GMD与a的负相关关系。
产生沙尘暴的闽值风速在sms一,左右。沙尘暴的发生均伴随大、中尺度天气
系统,主要是冷锋。从沙尘尺度谱和沙尘的沉降末速分析,出现沙尘暴,尤其是
强沙尘暴时,系统中的上升气流可达每秒几米的量级,有时甚至更高。由于沙漠
地表的热力强迫作用和地表的热力、动力的不均匀性,使得沙尘暴中的湍流输送
比较强烈,加剧了尺度范围更广的沙尘粒子的向上输送。
沙漠和沙地上空,白天热力不稳定状态出现的频率高,超绝热梯度大,逆湿
现象明显,净辐射主要用于发展湍流。在大、中尺度天气系统的上升运动的激发
下,使不稳定层结积蓄的能量得以持续释放,发展对流运动,从而促使大量沙尘
不断被卷起向上输送并随系统移运。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常发生于午后,其中沙漠
地区强烈不稳定的热力层结特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作为沙尘暴的物质源,其粒度组成、地表硬度、含水率,对沙尘暴的形成和
强度变化有重要作用。
用三维区域欧拉长距离输送模式与新的东亚黄沙起动模式相祸合,来模拟
1998年4月15一16日发生在北京的强的泥雨过程。沙尘粒子谱分为9个尺度档,
MMS提供必要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三维区域欧拉长距离输送模式与沙尘起沙
模式结合,可以用来预报由抬升、输送、扩散和清除过程中的黄沙的浓度和尺度
谱。观测结果与预报结果非常一致。输送过程的垂直分布清楚地表明小粒子在两
个层次输送,一个接近地面,一个在对流层中层。黄沙的长距离输送和小雨是泥
雨形成的原因。云物理和降水与来自沙尘粒子混合,尤其是小于Zpm的粒子,
导致了华北地区泥雨的发生。
|
|
|
|
1 |
樊曙先;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化学组分[J];宁夏农林科技;2000年01期 |
2 |
宿兴涛;;中国沙尘气溶胶研究新进展[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年03期 |
3 |
宿兴涛;王汉杰;;近10年东亚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与起尘通量的数值研究[J];高原气象;2012年03期 |
4 |
肖辉,GregoryR.Carmichael;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影响硫酸盐形成的模式评估[J];大气科学;1998年03期 |
5 |
王明星,张仁健,浦一芬;中国气溶胶研究近况(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4期 |
6 |
吴涧,蒋维楣,王卫国,姚克亚,袁仁民;我国春季大气沙尘气溶胶分布和短波辐射效应的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7 |
高庆先,任阵海,李占青,普布次人;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地表辐射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4年05期 |
8 |
赵伟;刘红年;吴涧;;中国春季沙尘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及对气候影响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9 |
康凤琴;银燕;张逸轩;;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2009年06期 |
10 |
刘毅,周明煜;北京及近中国海春季沙尘气溶胶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
11 |
刘新春;钟玉婷;彭艳梅;何清;;近10a中国沙尘气溶胶研究进展[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4年03期 |
12 |
顾宇丹;牛生杰;;贺兰山地区沙尘气溶胶瞬时谱分析及拟合[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3 |
王娜;张镭;;沙尘气溶胶辐射特性及其观测方法初步评述[J];干旱气象;2007年04期 |
14 |
康富贵;李耀辉;;近10a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研究综述[J];干旱气象;2011年02期 |
15 |
宿兴涛;王汉杰;宋帅;张志标;;近10年东亚沙尘气溶胶辐射强迫与温度响应[J];高原气象;2011年05期 |
16 |
刘毅,周明煜;北京沙尘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及其应用[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年02期 |
17 |
周荣卫,刘红年,蒋维楣;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04年01期 |
18 |
牛生杰,孙照渤;春末中国西北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J];高原气象;2005年04期 |
19 |
刘立超,沈志宝,王涛,周茅先,矢吹貞代,金山晋司;敦煌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05年05期 |
20 |
延昊;矫梅燕;毕宝贵;章澄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的沙尘气溶胶观测研究[J];中国沙漠;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