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风场重建研究与软件开发
【摘要】:
本文从双基地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的原理出发,介绍了双基地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坐标系、基本几何关系、双基地雷达方程。分析了双基地雷达风场合成公式,推导了双基地雷达中目标在子站中的定位方程,其中涉及到从大地坐标系到本课题所定义的坐标系的转换。并通过风场模拟资料在16km×16km×10km的范围内对风场的三个分量进行了分析,分别对匀速风场、非匀速(变速变向)风场进行了重建。结果显示,对匀速风场反演的效果很好,在进行非匀速(变向和变速)风场的模拟时发现反演的垂直速度很不理想,但反演的水平风场效果较好。通过分析发现接收机的方位角范围较广可以接收到不同方向的雷达散射信号,对接收机风场资料的准确性影响很大,同时还与散射角有关。当散射角范围在40°—150°之间时,标准偏差范围在2 ms~(-1)和3 ms~(-1)之间。
介绍了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旁瓣污染、资料的填补与平滑、双基地最大不模糊速度、从极坐标到直角坐标的转换以及在模拟风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运用变分法来确定旁瓣污染指数,运用线性插值进行坐标转换。
另外,在模拟及重建风场过程中,进行系统开发时,使用了VC++6.0为主要编程工具,结合工程计算语言Matlab,运用它的作图功能,来实现双基地气象雷达系统的二维和三维图形显示。
在本文的结束部分提出了用变分法估算风场垂直分量,并给出了方法步骤。
|
|
|
|
1 |
张晰莹,郑凯;多普勒天气雷达与711天气雷达应用的对比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3年01期 |
2 |
王文,关涛,李毅;714CDN天气雷达发射系统原理及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J];内蒙古气象;2004年03期 |
3 |
朱小燕,朱君鉴;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监测系统[J];气象科技;2004年04期 |
4 |
潘新民,吴富山;多普勒天气雷达远程数据传输同步处理系统[J];气象;1999年03期 |
5 |
伍志方,张沛源,张春良;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711测雨雷达探测雹云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00年01期 |
6 |
梁海河,阮征,葛润生;华南暴雨试验天气雷达数据处理及暴雨中尺度结构个例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4年03期 |
7 |
王岩,顾松山,沃伟峰,刘钧,达娃次仁;多普勒天气雷达地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8 |
刘力;新一代天气雷达[J];气象;1996年08期 |
9 |
黄兴友;孙伟;葛文忠;王凌震;冷亮;;一次雷暴前后大气折射率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测量试验及结果[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
10 |
张沛源,陈荣林,葛润生;槽线附近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场资料分析[J];气象;1991年04期 |
11 |
张鹏,胡明宝,吴书君;多普勒天气雷达单PPI探测强风暴的方法[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2 |
李红军;李进忠;;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沙尘天气监测中的应用[J];新疆气象;2006年06期 |
13 |
孙鸿娉;汤达章;李培仁;闫世明;晋立军;;山西省多普勒雷达非降水回波应用研究[J];山西气象;2007年04期 |
14 |
匡昌武;李昭春;符木梁;王瀚;余申伟;;基于SMS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故障报警系统设计[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
15 |
章毅;王世彤;;CINRAD/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故障维修技巧[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9年01期 |
16 |
钱继成;杨海龙;赵雪梅;;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零度层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
17 |
唐学军;唐志勇;;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光端机电源故障分析维修[J];科技风;2009年17期 |
18 |
赵瑞金;郝雪明;杨向东;杨雷斌;;2009年7月20日承德龙卷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J];气象;2010年11期 |
19 |
袁立功,汤达章,赵明;相关法从常规天气雷达信号中获取多普勒诺宽的模拟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
20 |
刘艳玉,覃德庆;宜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故障排除三例[J];湖北气象;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