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副高南北进退的影响
【摘要】:
本文以副热带高压结构和活动规律为线索,围绕副高双脊线这一新主题,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台站降水资料以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TBB资料,通过个例分析和统计分析,发现了若干新事实,揭示了与副高双脊线有关的一系列特征和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副高双脊线概念的提出
通过分析,本文发现虽然在大多时间在大部分地区副高呈现的是单脊线特征,但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周边环流条件下,在副热带地区同一经度上会同时存在南北两条高压脊线,据此本文提出了副高双脊线的概念。借助于这一新概念,本文对与此相关的副高特征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副高脊线的“重建”
根据98年夏季梅雨间歇期副高双脊线个例,指出双脊线现象结束后,副高脊线会出现显著偏南,且这种偏南不是突发性的,而是副高脊线在南侧“重建”的结果,即副高北侧脊线减弱消失,南侧脊线发展维持。因此,这种始终贯穿于副高脊线“重建”过程中的双脊线现象为副高脊线的不连续南撤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征兆。对其它几个典型副高双脊线过程进行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3)副高双脊线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对41年副高双脊线现象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副高双脊线不是98年独有的特征,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发生有显著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夏秋季(7月—9月)是双脊线事件最频繁的阶段,主要分布于印度洋中东部到中太平洋一带;而冬春季双脊线事件较少。
(4)双脊线副高的结构特征
西太副高双脊线时期具有与单脊线时期明显不同的环流特征和温湿场结构,其北侧脊线附近的特征与传统上单脊线副高的特征较一致,但南侧脊线附近则更多的具有低纬度系统的特点。
(5)副高双脊线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根据副高双脊线表现形式的不同,本文把副高双脊线分为两类:一是由于副高单体外围变形而出现的双脊线特征;二是西太地区同时出现了南北两个高
压单体,从而双脊线现象发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副高双脊线的形成原因,
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双脊线,其形成过程不同:第一类双脊线是赤道缓冲带
(赤道反气旋)北上与副高打通合并的结果,而第二类双脊线却是由于中太平
洋反气旋加强西伸,与赤道缓冲带打通合并而形成的。
(6)副高双脊线对夏季中国东部雨型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台站降水资料的分析,发现副高双脊线的维持与中国东部雨型
有密切的关系。西太副高双脊线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水汽输送路径,从而我国
东部存在两条雨带,分别与副高北、南侧脊线相对应。因此,副高双脊线的维
持会对我国天气及雨带的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
|
|
1 |
许晨海,倪允琪,朱福康;1998年7月西太平洋副高显著南落的原因[J];气象;2000年08期 |
2 |
侯明全;1994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与陕西旱涝的初步分析[J];陕西气象;1996年01期 |
3 |
赵从兰,刘厚赞,谭志华;1997年夏季华北特大干旱及其成因[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4 |
王和平,刘勇明;1994年副热带高压活动对大同市天气的影响[J];山西气象;1995年02期 |
5 |
;2005年1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J];气象;2005年03期 |
6 |
王海俊,张金玉;1999年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大部地区梅汛期连续性强降雨成因分析[J];气象科技;2000年02期 |
7 |
吴国雄,丑纪范,刘屹岷,张庆云,孙淑清;副热带高压研究进展及展望[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
8 |
冯民学,陈必云,袁瑞琴,韩桂荣,周曾奎;人工神经网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预报业务系统[J];气象科学;1998年04期 |
9 |
沙万英,李克让;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在副热带高压预报上的应用[J];地理研究;1991年02期 |
10 |
王金宝;;人身能耐几多暑[J];科学世界;1996年08期 |
11 |
徐亚敏;ENSO事件及其对贵州夏季旱涝的影响[J];贵州水力发电;1998年01期 |
12 |
李春虎,黄福均,罗哲贤;台风活动对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2年06期 |
13 |
任宜春,邓寿昌,仇一颗;基于小波分析的系统识别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
14 |
吴春英;侯波;刘飞;肇振国;王阳;;2005年8月13日抚顺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
15 |
周建平;;丽水2003年持续干旱成因分析[J];浙江气象;2006年03期 |
16 |
桂海林;;全国大部气温偏高 华北江南华南旱情持续——2006年10月[J];气象;2007年01期 |
17 |
张晓云;肖健;翟晓磊;刘月坤;;天津市夏季最大电力负荷过程个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年01期 |
18 |
郑晓艳;徐践;娟娟;董春艳;;2007年8月8日乌拉盖地区暴雨天气分析[J];内蒙古气象;2009年05期 |
19 |
王龙;周伟灿;倪东鸿;彭丽霞;丘文先;;2008年台风“凤凰”的移动过程及对江苏降水的影响[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年04期 |
20 |
陶继明;潘新源;杨翠芝;闫富平;;2010年7月下旬包头地区高温天气浅析[J];内蒙古气象;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