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暖池三维海温异常影响的初步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就近几年来太平洋暖池的现场观测、物理机制以及暖池异常变化对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给予回顾。同时,对目前暖池研究中尚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
然后,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水温冷、暖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作了合成分析,与气候平均比较后发现:夏季暖池区暖异常时,在西太平洋上空的对流层低层产生一个强的反气旋偏差环流,不利于南海南部和赤道太平洋地区西风发展,热带夏季风强度减弱;在南海的西部和中南半岛的东部有偏差气流转向大陆,增强了偏南风,副热带夏季风强度增强;在对流层中、下层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大约以400hPa为分界面,低层副高强度增强,高层副高强度减弱。西太平洋暖池冷异常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则大致与上述情况相反,同时强度或变化幅度小于暖异常年。另外,与气候平均比较,暖异常年纬向Walker环流上升支大幅西移,冷异常年该环流上升支则东移。
最后,本文应用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资料构造了一个西低东高的四级阶梯模型,使用EOF方法对此模型进行时空分解,并初步讨论其与ENSO循环在海洋内部的关系。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两个主分量方差贡献达到42.58%,其中第一主分量代表了暖池-厄尔尼诺(拉尼娜)模态;第二主分量代表了次表层海温距平的东西运移模态。后者存在着突变和渐变两个过程,厄尔尼诺正是东西运移模态突变的结果。时滞相关分析估算,一次ENSO循环的平均周期约为41个月,即3.42年。运用逐步回归法求得一个对nino3指数回报效果比较理想的方程,初步证明了ENSO循环在三维空间的不可分割性。其中EOF分解的第一时间系数对nino3距平指数有着重要的可预报前景。
|
|
|
|
1 |
张启文,王绍武;1982—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与其他年埃尔-尼诺现象的比较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4期 |
2 |
晏红明,琚建华,肖子牛;ENSO循环的两个不同位相期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的特征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3 |
熊杰伟,苗长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对河南省夏季旱涝的影响[J];河南气象;1996年01期 |
4 |
赵永平,陈永利;两类ENSO事件前期的热带太平洋海温距平场[J];热带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
5 |
陈兴芳;副高秋季转换的初步讨论[J];大气科学;1980年03期 |
6 |
杨辉,陈隽,孙淑清;东亚冬季风异常激发ElNio现象的数值试验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
7 |
许乃猷,张家诚,赵溱;北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场变化因子与大气环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1期 |
8 |
刘春霞;登陆或影响广东省热带气旋气候规律的初步分析[J];广东气象;1998年S2期 |
9 |
闵锦忠,孙照渤,曾刚;南海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10 |
邢如楠;一个简单的热带海-气耦合系统中短期气候振荡的数值试验[J];气象学报;1983年02期 |
11 |
张秀芝,李江龙,王东晓;热带次表层海温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研究[J];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
12 |
陈兴芳;海温气候振动和北半球对流层高度场变化[J];气象;1993年08期 |
13 |
唐佑民,刘书华;两类E1 Nino事件太平洋海温异常时空结构的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94年02期 |
14 |
钱维宏,丑纪范;ENSO循环过程中逐月海温异常的合成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6年02期 |
15 |
许丹,王瑾;贵州夏季降水场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非同步相关研究[J];贵州气象;2000年01期 |
16 |
王彰贵,巢纪平;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二年振荡相互作用的若干事实[J];气象学报;1990年04期 |
17 |
杨修群,谢倩,黄士松;一种新的ENSO循环负反馈机制[J];大气科学;1996年01期 |
18 |
张卫青,钱永甫;赤道中印度洋夏季变温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2年01期 |
19 |
薛德强;厄尔尼诺与青岛滨海海气温差[J];海洋通报;1994年02期 |
20 |
应明,孙淑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响应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