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大气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研究
【摘要】:由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量不是模式变量,为了把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用于中尺度数值预报,就需要把雷达观测值转换为模式变量。本文研究了雷达回波强度,即雷达反射率因子与相对湿度的关系,以便把雷达观测到的回波强度转换为相对湿度,通过相对湿度把雷达资料引入到中尺度数值模式中,以提高预报准确率。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气相对湿度的一些特点。纯平水面或冰面饱和水汽压是温度的函数,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同一温度下,水面饱和水汽压高于冰面饱和水汽压,即水汽压对水面饱和时,对冰面是过饱和的。水面与冰面饱和水汽压差△E=E_w—E_i是温度的函数,过饱和度△S=(△E)/E_i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当水汽压相对于水面饱和时,相对湿度为100%;当水汽压相对于冰面饱和时,相对湿度随温度从0℃下降到—50℃,可以从100%下降到60%。暖云中相对湿度为100%。冷云中,当云中所有凝结水分都是固态时,水汽压对冰面饱和,相对湿度是温度的函数;若云中所有凝结水分都是过冷却水,云中水汽压对水面饱和,云中相对湿度为100%;若为冰水混合共存态,则相对湿度小于100%。混合云中,温度高于0℃的云体中的相对湿度为100%,温度低于0℃的云体中相对湿度状况与冷云中相对湿度状况相同。
本文利用2003年福建省三明地区大田、尤溪、建宁、宁化、将乐、永安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现象记录中获取湿度观测时刻的降水信息,同时用自动站逐时降水量资料计算出降水强度,再利用Z-I关系将降水强度换算成雷达反射率因子,这样得到一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数据列,分析这些数据发现:
1.地面观测到降水时,空气的相对湿度并不是100%。
2.降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当时空气相对湿度之间呈线性关系。
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每个站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相对湿度之间的线
性拟合关系为:
大田:f=81.661+0.2843·dbz建宁:f=81.587+0.3687·dbz
尤溪:f=81.756+0.2763·dbz永安:f=86+0.2588·dbz
将乐:f=81.26+0.2843·dbz宁化:f=83.066+0.3237·dbz
六个站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相对湿度的线性关系为:
f=83.7482681+0.2777882·dbz
不同温度下雷达反射率因子与相对湿度对应关系有差异,用温度分档雷达反射
率因子与相对湿度的关系为:
5 .0~1 9.8℃:f=91.802069+0.1181334·dbz
19.9~22.9℃:f=89.1717078+0.1355859·dbz
23 .0~25.9℃:f=84.8248638+0.1670182·dbz
26.0~26.9℃:f=79.1646627+0.2244879·dbz
27.0~28.2℃:f== 74.4652529+0.2743671·dbz
28.2~29.9℃:f=69.18536+0.28124955·dbz
根据论述,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在将雷达回波强度资料转化为相对湿度进入模式初始场时,可以对回波
强度资料与相对湿度的关系作如下处理:根据雷达立体扫描数据,确定各高度
的网格点上是否有回波,并确定其回波强度。再根据探空资料,确定云底高度、
0℃层高度和各层温度。云底以下,根据回波强度利用文中给出的对应关系确定
各网格点的相对湿度。云底到零度层之间,相应点的相对湿度可取100%。零度
层以上,根据各点气温,确定相应的相对湿度值。
2.地面观测到降水时,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应降水区内的相对湿度不是100
%。
3.对三明地区大田、尤溪、建宁、宁化、将乐、永安六站2003年自动站
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①降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大气相对湿度可用线性关系
拟合,降水越大,相对湿度越大。②温度不同时雷达反射率因子与相对湿度对
|
|
|
|
1 |
廖小雄,申斌,陈新革;湿度换算公式的非线性曲线拟合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1999年01期 |
2 |
陈钦弟;饱和水汽压经验公式修正、导出与应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1997年04期 |
3 |
杨静,唐建军;乌鲁木齐地区相对湿度的气候分析及预报[J];新疆气象;2000年02期 |
4 |
罗丽,王晓蕾,余鹏;饱和水汽压计算公式的比较研究[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3年04期 |
5 |
刘尧成,孙士型,居志刚;三峡坝区相对湿度的气候特征及预报思路[J];中国三峡建设;2001年07期 |
6 |
边富昌,张金翰;地面气象测报程序中湿度的计算[J];气象;1985年07期 |
7 |
刘公波,胡志晋;一种新的计算冰面饱和水汽压方法[J];气象;1994年01期 |
8 |
邹连文,韩洪暖;可能蒸散发量的三种计算方法[J];西北水电;1996年02期 |
9 |
李宜章;湿度查算表附表1(一)(二)的用法[J];河南气象;1995年01期 |
10 |
孙士型,居志刚;三峡坝区相对湿度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02年05期 |
11 |
张维华;湿度检定箱内的降湿和增湿机制[J];浙江气象;2000年03期 |
12 |
杜吉宗;仓库气象中的几个概念[J];物流科技;1995年01期 |
13 |
沈杰,陈建中,汤定元;Hg_(0.80)Cd_(0.20)Te在液线温度的汞汽压[J];科学通报;1981年10期 |
14 |
钟志武;校准湿度元件的饱和盐恒湿法[J];气象;1982年03期 |
15 |
熊秋芬,刘静,洪国平,李昊;武汉市相对湿度的相关气象要素分析及其预报[J];湖北气象;1999年03期 |
16 |
罗少聪,徐建桥;水汽对大气重力和倾斜格林函数的影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4期 |
17 |
姚莉,李小泉,李晶;与电子产品安全有关的温度、湿度、气压条件分析[J];气象;2005年02期 |
18 |
罗玉坤;润湿系统污染对测湿准确度的影响[J];气象;1996年02期 |
19 |
朱良;一种快速繁殖白魔按蚊的可靠方法[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1年05期 |
20 |
寿绍文;关于e-T[J];气象;197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