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暴雨
【摘要】:根据大气动力学原理,采用多尺度摄动方法对中尺度动力学方程,在准共振条件K_1+K_2+K_3=0和ω_1+ω_2+ω_3=△ω(△ω为频率偏离)下,用解析方法导得互相耦合的两组三波准共振相互作用方程组,第一组为流场三波准共振方程组,而特别第二组为温度场三波准共振相互作用方程组。利用第一组方程组求得流场三波准共振相互作用椭圆余弦波解和守恒关系式,并估算出流场三波能量变化周期为10小时左右。
对第二组温度场三波准共振方程组,使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温度场三波准共振相互作用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对不同的初始振幅,随时间演变,三波共振相互作用出现明显的低频振荡周期,主要存在4小时、10~15小时、25小时及40~50小时低频振荡周期,并有约40分钟周期叠加在三波振幅之上;(2)三波共振相互作用低频振荡周期与初始扰动振幅有很强的相关关系;(3)对于相同的初始扰动振幅,随着波数的增加,低频振荡周期缩短,三波逐渐变得不稳定,三波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时间缩短。当水平方向波数增加,垂直方向波数减小时,三波低频振荡周期增长。(4)流场三波能量10小时左右的周期变化与温度场低频周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5)非线性重力波波—波相互作用有可能产生时间周期更长的低频振荡,可用于解释持续性暴雨的成因。
|
|
|
|
1 |
许为厚;重力波准确理论的初值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年03期 |
2 |
吴少平,刘晓慈;重力波波包在水平风场中非线性传播的数值模拟——Ⅰ.水平风场为均匀风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3 |
易帆,李钧,熊建刚;损耗大气中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理论[J];地球物理学报;1993年04期 |
4 |
陈金中,黄荣辉;中层大气重力波的一种激发机制及其数值模拟──Ⅰ.非地转不稳定和波结构[J];大气科学;1995年05期 |
5 |
赵恕;;大气压力之周期性波动[J];气象学报;1936年07期 |
6 |
宋知用,钱志生,屠燄;声-重力波在两层大气模型中的频散理论和数值计算[J];声学学报(中文版);1983年02期 |
7 |
李启泰;冰雹灾害的大气重力波遥感预警系统[J];贵州地质;1996年04期 |
8 |
施秀芬;;分布式计算项目:尝试一种科学娱乐[J];科学生活;2005年01期 |
9 |
刘华农;普定的冰雹与“冰雹重力波预警系统”在防雹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贵州地质;1996年04期 |
10 |
丁锋,万卫星,袁洪;耗散大气中水平不均匀风场对内重力波传播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5期 |
11 |
青云;;前沿[J];世界科幻博览;2006年09期 |
12 |
冯秋明;;物理学家探索重力波[J];世界科学;1979年04期 |
13 |
刘华农;普定的冰雹及“冰雹重力波预警系统”的运用[J];贵州气象;1996年04期 |
14 |
易帆;中高层大气重力波的研究——辨明近地空间环境扰动的关键过程[J];中国科学基金;1997年03期 |
15 |
祝丹,易帆;重力波波包相互作用时空演变的数值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
16 |
徐寄遥,王咏梅,王英鉴;重力波对中层顶区光化加热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
17 |
贺海晏;非均匀层结大气中的重力惯性波及其激发对流的物理机制[J];热带气象学报;1989年01期 |
18 |
黄朝松,李钧;大气重力波产生的大尺度赤道电离层扰动[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6期 |
19 |
吴少平,刘晓慈;重力波波包在水平风场中非线性传播的数值模拟——Ⅱ.水平风场为非均匀风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20 |
巴特尔;巩迪;单久涛;;重力波冰雹预警系统应用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