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雷暴云中闪电特征研究
【摘要】:雷暴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绚丽的闪电划过乌云滚滚的天空,曾被人敬为神灵施法,科技的发展,使人类逐渐接近、认识和揭示它们的本质。中国西北包含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及沙漠、戈壁、冰川等复杂的地形地貌,高原的雷暴和闪电非常频繁。本文应用地面历史长序列资料和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等设备探测资料,对常见的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中的闪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雷暴多发的三大中心,并应用一维雷暴云起电模式对其非感应起电的条件作了探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雷暴活动夏季最强,春秋次之,冬季几乎无雷暴发生,地理分布呈三大中心区,雷暴的分布和地形高度相关性最高,中心区雷雹日离散度远小于其它地区,高原上的雷暴云较其它地区容易产生冰雹:
2.兰州周边地区春夏季有频繁的闪电发生,负地闪占84.3%,正地闪占15.7%,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变化,区域特征明显;
3.对流云中闪电频次在降雹前一般出现极大值,闪电逐时分布能够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路径,有利于冰雹云的预警预报:
4.在皋兰产生降雹的个例分析表明,云中液水含量是否出现高值区,是识别降雹开始的重要因子。在雷暴云移动路径上,总闪和云闪为线状分布,地闪集中分布在降雹区,云闪最多,地闪中绝大多数为负闪;
5.闪电的时空演变和受地形影响的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闪电密度中心和降雹、暴雨甚至洪水区域存在必然联系,电流的变化能够反映云体电场结构的某些特征,雷达初始回波出现在高层,最大的回波范围和强度发生在4km高度,闪电密集区和大于10dBz回波区中心对应,提前于回波中心出现;
6.通过一维非感应起电模式,应用甘肃河西实测探空资料,讨论了触发闪电的过程以及垂直速度、液态含水量、逆转温度对非感应起电影响,前者加快闪电发生,中间抑止首次闪电触发,减少闪电频率,后者只影响闪电的类型。
|
|
|
|
1 |
崔竹茜,张莉,周鹰;西安地区几次强对流天气的综合诊断分析[J];陕西气象;2002年02期 |
2 |
马鸿青;张会;黄鹤;王志超;;河北省强对流天气统计分析[J];山西科技;2010年05期 |
3 |
于淑洁;黄晓东;;大兴安岭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年01期 |
4 |
谢静芳,王晓明;吉林省对流性天气的分布特征及地形影响机制[J];气象;1994年08期 |
5 |
黄彦彬;赵酉龙;林文实;;海南岛雷暴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09年12期 |
6 |
廖义樟;邱赠东;林若钟;王新强;罗小金;张深寿;;雷电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报系统[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年S2期 |
7 |
陈美蓉;许嘉玲;余燕;;柳州市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年S1期 |
8 |
李吉顺;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各参数的垂直分布特征[J];气象;1983年05期 |
9 |
高庆凯,李洪勣,刘金玉;强对流天气的地面中尺度概念模式及其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87年07期 |
10 |
翟国庆;朱持则;俞樟孝;;湿有效能量在强对流中的应用[J];浙江气象;1989年01期 |
11 |
杜惠良;卢家麟;滕卫平;;地面物理量场与天气雷达图相结合在强对流现时预报中的作用[J];浙江气象;1990年01期 |
12 |
林建华,徐新法;湖州市雷达0—2小时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J];浙江气象;1994年04期 |
13 |
王令;1995年江西省气象台利用雷达回波制作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评述[J];江西气象科技;1996年03期 |
14 |
史久恒,谢义明,刘巧根;扬州地区强对流天气的专业气象短时预警服务系统[J];气象科技;1997年02期 |
15 |
余良茂;1995、1996年出梅后至9月底我省强对流天气特点[J];浙江气象;1997年04期 |
16 |
高荣;;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 北方旱情持续发展[J];气象;2007年07期 |
17 |
冯志娴,郑媛媛;1989年5月10日强对流天气的云图分析[J];气象;1990年08期 |
18 |
陈剑平;8月强对流天气单站短时订正预报[J];江西气象科技;1995年03期 |
19 |
赵玲,胡仕振,吴振强;严重影响云浮的一次强对流天气[J];广东气象;1997年01期 |
20 |
郭凤霞,张义军,郄秀书,言穆弘;雷暴云不同空间电荷结构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