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亚洲南部地区和南半球海陆分布对亚洲冬夏季风形成的影响

金啟华  
【摘要】:本文利用CCM3/NCAR模式,设计了一系列数值试验,讨论了亚洲25°N以南地区以90°E为界的东部陆地(中南半岛、海洋大陆和澳大利亚)和西部陆地(非洲大陆和印度半岛)存在,以及亚洲南部地区次行星尺度海陆分布对印度季风环流系统和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1) 90°E以西的陆地存在是印度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关键机制,但是它们的存在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形成影响不大。 (2) 90°E以东的陆地存在是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关键机制,虽然对印度季风环流系统也能产生影响,但影响不强。 (3) 孟加拉湾夏季强降水和西南季风以及冬季东北风的形成是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存在联合造成的,并且二者作用相当,亦即孟加拉湾季风形成是东亚和印度季风系统联合影响结果。 (4) 中南半岛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对印度季风系统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5) 对印度季风环流系统而言,非洲大陆的影响远大于印度大陆。 (6) 对东亚季风的季节变化而言,中南半岛及赤道陆地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及其季节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澳大利亚陆地的影响。 (7) 对南半球马斯克林和澳大利亚地区环流而言,其各自的变化均可影响两地的环流。因此只重视非洲大陆对澳洲环流的影响而忽略澳洲大陆对西印度洋环流的影响是不合适的。 (8) 非洲陆地、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存在都能对其高空的副热带急流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存在对高原冬季南支副热带急流的维持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南半岛影响相对更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安宇,黄佩玲;海陆分布对夏季东亚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J];热带气象学报;1991年04期
2 钱云,钱永甫;下垫面因子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数值试验[J];地理学报;1996年03期
3 张家诚;王永杰;;海陆分布与我国气候[J];科学大众(中学版);1963年07期
4 曹军;;认识地球:探析世界海陆分布[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09年11期
5 罗四维,吕世华,潘敬东;海陆分布和青藏高原对冬、夏平均东西风带及其季节变化影响的初步分析[J];高原气象;1985年03期
6 陈晶华,陈隆勋;亚洲南部的海陆分布对亚洲夏季风形成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1991年04期
7 张家诚;经向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热力作用[J];气象学报;1980年03期
8 祝从文;何金海;;中-低纬相互作用与东亚季风年际变化研究回顾[J];气象教育与科技;1997年03期
9 冯瑞权,吴池胜,侯尔滨,古志明,王安宇,林文实;台风Maggie(9903)的数值预报试验[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4期
10 钱永甫,万晖;海陆分布和地形对大气垂直环流影响的诊断研究[J];气象科学;1999年03期
11 陈隆勋,高辉,何金海,陶诗言,金祖辉;夏季东亚和印度热带季风环流系统动能和对流扰动的纬向传播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4年02期
12 陈文;顾雷;魏科;黄荣辉;;东亚季风系统的动力过程和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13 黄荣辉;顾雷;陈际龙;黄刚;;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影响的最近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14 张可欣;汤剑平;;海陆分布对一次鲁东南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J];山东气象;2010年03期
15 ;不可思议的地质奇观[J];百科知识;2011年18期
16 陈隆勋;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结构及其中期变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4年06期
17 刘月辉;济宁市近三十年气候变化及展望[J];山东气象;1988年04期
18 刘煜;何金海;李维亮;陈隆勋;;MM5对末次盛冰期中国气候的模拟研究Ⅱ:海陆分布、植被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变化的影响[J];气象学报;2007年02期
19 梁萍;汤绪;柯晓新;何金海;;中国梅雨影响因子的研究综述[J];气象科学;2007年04期
20 陈瑞荣;;冬夏季海陆温度差异[J];科学通报;1957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忠峰;钱永甫;;海陆分布对亚洲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2 李颖;;东亚夏季风系统及东亚季风低频振荡[A];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陈文;黄荣辉;魏科;;东亚季风系统的动力过程和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研究进展[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金啟华;陈隆勋;何金海;;亚洲南部地区海陆分布和南半球陆地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蔡学湛;;东亚夏季风异常大气环流遥相关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蔡学湛;;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影响东亚季风诊断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马福慧;;梅汛期东亚季风环流特征及其预测[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吴福莉;方小敏;马玉贞;李吉均;;黄土高原中部晚新生代孢粉记录的生态环境演变[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蔡学湛;温珍治;扬义文;;东亚夏季风异常大气环流遥相关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蔡学湛;;东亚太平洋遥相关与东亚季风的关系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啟华;亚洲南部地区和南半球海陆分布对亚洲冬夏季风形成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张博;大气热源的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颜京辉;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过程及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变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刘煜;末次冰期冰盛期和中全新世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波涛;印度尼西亚通道对西太平洋海温及大气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2 沈柏竹;海陆热状况异常与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的关联[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君;山东伏期降水特征及其诊断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李艳;下边界条件对北极涛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赵晓川;中国月、季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估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杨小怡;北极涛动的季节性差异及其结构机理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马爱军;第三部分 地理环境(九)[N];山西科技报;2002年
2 记者 宫卫平 通讯员 于顺河;共同研讨气候与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胡唯元;“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N];科技日报;2006年
4 苏玉君 郭战峰;拭看亚洲风云如何变幻[N];中国气象报;2005年
5 庞万才;大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N];中国气象报;2001年
6 胡唯元;南极臭氧层恢复至少需要50年[N];科技日报;2003年
7 张家诚;极冰在大气环流中的作用[N];中国气象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