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潜热变化及其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
【摘要】:利用NCEP/NCAR提供的月平均潜热通量场、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和风场资料,NOAA提供的海温场资料,以及我国160站气温资料,对太平洋的潜热通量和我国气温进行统计诊断分析。
潜热距平场的EOF分析表明,秋冬季最主要的空间分布为黑潮及其延伸体处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反位相特征;春夏季为澳大利亚以东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反位相特征。其时间系数在近55年来都有显著的下降趋势,且在70年代中期左右都发生了突变。
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冬季太平洋潜热在1975/1976发生突变,突变后,在黑潮及其延伸体处的海洋向大气输送潜热,沿赤道太平洋大气向海洋输送潜热,同时,欧亚大陆的海平面气压场为“南高北低”的形势,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减弱,500hPa,乌拉尔山处的脊减弱,东亚大槽也减弱,我国上空的850hPa为偏南风。我国的冬季气温增暖,且北方地区的增温明显大于南方。突变前与之相反。
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当冬季黑潮及其延伸体处大气向海洋(海洋向大气)输送潜热,东北太平洋海洋向大气(大气向海洋)输送潜热时,东北地区气温下降(上升),而华中华南地区气温上升(下降)。另外,在太平洋潜热场处于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它与大气环流和我国气温之间的年际变化关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太平洋潜热场突变以前,潜热在赤道太平洋,为正(负)距平。东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都减弱(增强),东亚大槽北部加深(减弱),南部减弱(加深),在我国东北地区为偏北(南)风,气温下降(上升),华南地区为偏南(北)风,气温上升(下降)。此外,海温场主要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增暖(变冷),但该地区的海温与我国冬季气温的关系并不显著。在太平洋潜热场突变以后,潜热在黑潮及其延伸体处为负(正)距平,东北太平洋为正(负)距平。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都减弱(增强),东亚大槽北部加深(减弱),南部减弱(加深),乌拉尔山处的脊减弱(加强),我国东部沿海和河套地区为很强的偏南(北)风,气温上升(下降)。此外,海温场同样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增暖(变冷),而它与我国冬季气温存在了关系显著的区域。
|
|
|
|
1 |
刘实;闫敏华;隋波;;东北三省冬季气温变化的有关研究进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6期 |
2 |
周顺武,张勇;近42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四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3 |
康丽华;陈文;王林;陈丽娟;;我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年01期 |
4 |
周雪英;吉春容;李晓川;;库尔勒1959-2008年冬季气温及负积温变化特征[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年04期 |
5 |
孔凡超;史印山;尤凤春;池俊成;;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及背景场分析[J];气象科技;2007年02期 |
6 |
周伟东;朱洁华;梁萍;;近134年上海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J];热带气象学报;2010年02期 |
7 |
任菊章,琚建华,赵刚;亚洲冬季地表气温与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年04期 |
8 |
李发明,吴爱明;模式大气中的年代际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00年04期 |
9 |
陈兴芳,孙林海;我国年、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分析[J];气象;2002年07期 |
10 |
武炳义;张人禾;;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北太平洋夏季海表温度异常的年代际变化[J];科学通报;2007年10期 |
11 |
曾刚;倪东鸿;李忠贤;李春晖;;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进展[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年03期 |
12 |
张丽;刘红云;;对冬季砼路面施工采取的技术措施[J];科技风;2010年21期 |
13 |
黄琦;;中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J];山东气象;2007年02期 |
14 |
谭桂容;王妍;;2006/2007年冬季气温特征及其预测[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7年04期 |
15 |
;猪圈冬季防寒小窍门[J];科技致富向导;2008年01期 |
16 |
王守立;;冬季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风;2009年23期 |
17 |
郑世芳;山东省冬季气温与500毫巴环流相关的初步分析[J];山东气象;1981年02期 |
18 |
马乃孚,蒲阳;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热带OLR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19 |
周顺武,假拉,杜军;近42年西藏高原雅鲁藏布江中游夏季气候趋势和突变分析[J];高原气象;2001年01期 |
20 |
黄荣辉
,周连童
,陈文;关于东亚夏季风变化及其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