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云和对流云雷达回波的自动识别及其在估测降水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建立了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识别降水过程中层状云和对流云的方法,分析了该方法在雷达估测降水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天气雷达、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发展状况:本文的研究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在自动识别对流云和层状云技术上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介绍了层状云降水、对流云降水以及积层混合云降水三种回波的强度以及垂直结构的特征。一般来说,层状云回波强度表现为水平尺度很大,垂直结构上下起伏比较平缓;而对流云则是由一些强回波单体构成,云顶较高,垂直结构高低不等,变化很明显;积层混合云则包括了层状云和对流云两者的特征,通常表现为大面积层状云中镶嵌着不均匀的对流云区。
第三章:详细阐述了利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识别对流云和层状云的算法,同时给出了算法流程图。
第四章:利用该算法对台风暴雨、强对流飑线以及汛期前暴雨的降水个例进行应用,并且配合云的垂直结构分析识别效果。另外,对温州和安徽两次大范围典型降水个例进行了闽值和影响半径的设置试验,结果表明阈值和影响半径大小的变化会使识别的结果相差较大。
第五章:分析了该方法在雷达Z-I关系估测降水中的应用。通过安徽省一次大范围降水的雷达资料,对降水云回波进行对流云和层状云的区别后,应用各自的Z-I关系进行估测降水,得到了连续24小时内每小时的雨强、雨量估测图,了解了每小时两种云数量的变化以及降水量的变化。
第六章:全面概括和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讨论了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
|
|
1 |
黄美元,徐华英,洪延超;混合云系中的层状云对对流云发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
2 |
罗泳平,张旭;四川盆地春—夏期层状云宏微观特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
3 |
闫军;何小海;王海梅;吴学宏;;天气雷达图像中对流云区识别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9年12期 |
4 |
刘锦丽,吕达仁,张凌,段树;降水云中液水含量的空基遥感[J];遥感学报;2003年03期 |
5 |
毛紫阳;段崇雯;成礼智;黄小玉;;模糊特征在天气雷达反射率基数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6年06期 |
6 |
张富杰,朱北川,何金伟,韦巍;成都地区双极化雷达的云雨观测[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7 |
易亨瑜,吕百达,季云松;不同云层背景中目标的识别[J];激光技术;2004年02期 |
8 |
李亚春;夏德深;孙涵;;基于分形特征的云雾遥感图像分离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年04期 |
9 |
高金辉;贾利锋;顾学俊;;基于微波辐射计降雨前后V、L值与人工增雨的研究[J];通信技术;2009年12期 |
10 |
戴铁丕,戴宁宁,周乐照;实际雨滴谱微波辐射与衰减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1 |
王吉宏;张维全;韩江文;刘伟红;王宝香;;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一次飞机增雨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
12 |
郭朝勇,马军,王保平;动态云的真实感计算机模拟[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3 |
鲍玉章;西藏高原切变线云系中雨以上降水的卫星云图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