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不稳定度参数在强对流天气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中的运用
【摘要】:龙卷、飑线、雷暴等重大天气灾害的机理和预测研究是气象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随着探测手段的进步及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国际上对其观测、分析和预报进展迅速,用于预报、研究强对流天气的环境不稳定度参数也有较快发展。了解强不稳定度参数及其使用特性无疑对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与预报有很大帮助。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类强不稳定度参数,即与对流有效位能CAPE有关的参数、与风垂直切变有关的参数、结合CAPE与风切变的参数等。
本文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1°×1°的NCEP再分析资料,运用MM5V3.7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5年5月发生在福建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与2004年7月发生在江苏南通的一次强烈的龙卷、冰雹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较理想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资料计算上述不稳定度参数,以研究其在这两次强天气数值模拟过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福建地区飑线过程发生在较低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强的风切变组合的环境中;南通地区龙卷天气则发生在相反的大气环境中。环境参数对这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数值模拟的单站上空对流参数在强天气发生前后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这些参数均具有一定的预报时效。特别指出的是,与风垂直切变有关的参数,如螺旋度指数SRH、能量一螺旋度指数EHI、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等,不仅其空间分布与强天气对应得很好,且其预报时效优于其它参数,同时也说明风垂直切变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
|
|
1 |
甄长忠,刘德荣;一次龙卷回波分析[J];高原气象;1982年03期 |
2 |
李镜汉,孙绪馥,楼英英;一次龙卷过程的诊断分析和预报探讨[J];山东气象;1987年02期 |
3 |
朱全明;89.9大范围台前龙卷天气过程的中分折[J];气象;1991年06期 |
4 |
林志强;“6.9”南海、广州龙卷风灾情调查[J];广东气象;1995年01期 |
5 |
鹿世瑾;福建龙卷风的活动特点[J];气象;1996年07期 |
6 |
张云雍;龙卷狂风起[J];大自然探索;2000年05期 |
7 |
范品忠;以卫星预测龙卷风[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1年06期 |
8 |
;一次龙卷风的调查分析[J];气象;1975年08期 |
9 |
张海峰;“插天羊角”龙卷风[J];辽宁气象;1996年04期 |
10 |
李治安,旷龙江;龙卷灾害的研究[J];黑龙江气象;1994年02期 |
11 |
蒋汝庚;龙卷型强风暴──1995年4月19日洪奇沥龙卷风剖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7年04期 |
12 |
高洪;新县2001-08-04龙卷的调查分析[J];河南气象;2002年01期 |
13 |
李拽英,光东华;一次龙卷风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气象;1996年02期 |
14 |
王智道;“大漠孤烟直”中的“烟”不像是“龙卷风”[J];新疆气象;1999年02期 |
15 |
;龙卷风引发怪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1年Z2期 |
16 |
张一;扼杀龙卷风[J];大自然探索;2000年12期 |
17 |
薛德强,杨成芳;山东省龙卷风发生的气候特征[J];山东气象;2003年04期 |
18 |
郑媛媛,俞小鼎,方翀,朱红芳,吴林林;2003年7月8日安徽系列龙卷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分析[J];气象;2004年01期 |
19 |
林仲青,李献洲;9403号强热带风暴外围龙卷风分析[J];广东气象;1995年03期 |
20 |
何振图;“4.19”飑线灾情分析[J];广东气象;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