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摘要】: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1975-1998年OLR资料,分析了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这种热力差异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并利用1973-1998年青藏高原月平均积雪日数资料讨论了积雪对这种热力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从第3候开始,感热加热的作用使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并一直持续到25候,之后,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发生逆转。
(2)上述热力差异的逆转是南海季风爆发的一个必要条件。在1958-1998年的41年间,逆转时间均早于(或等于)南海季风爆发时间。该局地纬向海陆热力差异使中南半岛与南海交界处低(高)层出现偏北(南)风,它迭加在欧亚大陆与其南侧海洋的大尺度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背景上,造成南海低层出现气旋性环流,副高撤出南海,南海季风爆发。进一步研究发现,22-23候出现在中南半岛的对流及降水,降低了中南半岛的地表温度,从而使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产生逆转。
(3)中南半岛与南海热力差异的年际变化对南海季风爆发早晚也有重要影响。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的持续时间与南海季风爆发日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中南半岛地表温度高于南海的时间越早、转为低于南海的时间越迟,则南海季风爆发越迟。
(4)进一步研究指出,上述纬向海陆热力差异受冬春季高原积雪的影响。其影响机制为: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多的年份,高原感热加热偏弱,高原地区以及东侧的中上层大气温度偏低,北半球Hadley环流季节转换时间偏晚,中南半岛上空为下沉气流异常,导致孟加拉湾副高断裂偏晚,中南半岛地区对流爆发偏晚,中南半岛地表温度下降时间偏晚,中南半岛与南海纬向温度梯度的逆转时间偏晚。
|
|
|
|
1 |
徐海明,何金海,周兵;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合成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1年01期 |
2 |
何秋香;陆芳华;覃志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环流EOF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3期 |
3 |
李菲;周顺武;王盘兴;;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年04期 |
4 |
高辉;朱艳峰;;2007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的非典型性突变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
5 |
黄安宁;张耀存;黄丹青;;南海海温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8年03期 |
6 |
王黎娟;何金海;管兆勇;;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槽的比较[J];气象学报;2006年05期 |
7 |
谢安,刘霞;赤道涡旋与南海夏季风爆发[J];气象学报;1997年05期 |
8 |
李春晖;梁建茵;;2004年南海夏季风活动概述[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6期 |
9 |
李崇银,屈昕;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J];大气科学;2000年01期 |
10 |
张耀存,钱永甫;南海季风区地面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季风爆发的联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1 |
陈隆勋,刘洪庆,王文,王予辉,山崎信雄;南海及其邻近地区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
12 |
高辉;薛峰;;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年01期 |
13 |
武亮;;澳大利亚高压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期的影响[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7年02期 |
14 |
陈隽,金祖辉;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因子的诊断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1期 |
15 |
陈明惠;范文娟;;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玉林出现强降雨过程的初步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S1期 |
16 |
梁肇宁;;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因子分析[J];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2年04期 |
17 |
柳艳菊,丁一汇,Keenan T,孙爱东;POAMA海气耦合模式对2003和2004年南海夏季风预报能力的评估[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5期 |
18 |
周浩;温之平;蓝光东;;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07年05期 |
19 |
覃志年;金龙;何慧;;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越赤道气流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03期 |
20 |
严蜜;钱永甫;;南海夏季风强弱年东亚地表热力异常特征的合成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