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MCSs及我国南方天气尺度波的研究
【摘要】:
利用卫星资料,提取了643个生成于青藏高原区域的MCSs序列,对这些MCSs的移动路径、活动区域、源地分布、生命史、对流发展强度以及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3%的MCSs不能移出青藏高原,而移出高原的系统存在向南和向东两个优势方向;青藏高原上存在东西两个MCSs高发中心,它们都位于33°N以南,西部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东部中心位于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峡谷地带,且东部中心强于西部中心;MCSs的平均生命史长度为37.39 h;其强对流部分约占MCSs面积的22%;MCSs具有非对称发展的特性,其内部最大的CC发展的最快。MCSs的日变化显著,其生成时刻集中在午后至傍晚这一时段。MCSs的发展强度和所对应的降水强度在夜晚趋于加强,而白天趋于减弱;各类MCSs移出青藏高原后其云物理特性和对应的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影响各类MCSs的机制是不同的,它们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制约;当MCSs离开青藏高原后,总体上对流系统有发展加强的趋势,MCSs所造成的降水率也明显增强。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提供的1985-2002年共18年的MCSs路径跟踪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38个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MCSs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MCSs对我国降水具有重要影响,它们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布以四条正负相间的东西向分布带的形势存在,从南到北依次为“-+-+”,这与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变化形势非常一致;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冷涡的强度、位置变化与高原MCSs生成的多少密切相关,并通过它们对我国夏季降水带的分布造成重要影响。
利用1998-2003年共6年的TRMM3B42降水资料,采用一种新的波谱分析方法,对我国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夏季的天气尺度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向西传播的天气尺度波(波数:9-21,频率:-0.22~-0.12),而长江流域主要是向东传播的天气尺度波(波数:9-21,频率;0.20~0.29;通过对这两种天气尺度波波能的经向和纬向分布、波动随季节的强弱变化的对比分析,得出,夏季华南地区天气尺度波是由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波的北移所引起,而长江流域的天气尺度波则是西风气流中高原小槽东移所造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412.27
|
|
|
|
1 |
蒋尚城,叶谦,杨喜峰,安刚;Climat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Global Tropical Subsidence Region Based on Satellite Observation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0年03期 |
2 |
罗德海
,李建平
,黄菲;天气尺度波激发的阻塞流的生命循环:观测结果和数值试验(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4期 |
3 |
陈联寿,罗哲贤;东移低涡动力学的初步研究(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3期 |
4 |
陈联寿,罗哲贤;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opography on the Merging of Vortice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4年01期 |
5 |
李玉兰,王婧嫆,郑新江,过文娟,黄文根;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研究[J];大气科学;1989年04期 |
6 |
吴国雄,刘屹岷;热力适应、过流、频散和副高 I.热力适应和过流[J];大气科学;2000年04期 |
7 |
陆日宇;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时的天气尺度波[J];大气科学;2001年03期 |
8 |
刘屹岷,吴国雄,宇如聪,刘新;热力适应、过流、频散和副高 Ⅱ.水平非均匀加热与能量频散[J];大气科学;2001年03期 |
9 |
孙力,安刚;1998年松嫩流域东北冷涡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01年03期 |
10 |
刘新,吴国雄,刘屹岷,刘平;青藏高原加热与亚洲环流季节变化和夏季风爆发[J];大气科学;2002年06期 |
|
|
|
|
|
1 |
王立琨,陶祖钰,杨阳,王旭,马禹;1998年长江洪水大暴雨的卫星云图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2 |
竺可桢;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J];地理学报;1934年01期 |
3 |
黄荣辉,卢里;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omaly of Subtropical High over East Asia and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89年02期 |
4 |
何金海,周兵,温敏,李峰;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垂直环流结构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机制研究(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4期 |
5 |
朱国富,陈受钧;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个例分析及其比较(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3期 |
6 |
陈联寿,罗哲贤;东移低涡动力学的初步研究(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3期 |
7 |
琚建华,吕俊梅,曹杰,任菊章;Possible Impacts of the Arctic Oscillation on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 East Asi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5年01期 |
8 |
张可苏;在有热源和耗散情况下的大气适应过程[J];大气科学;1980年03期 |
9 |
高守亭;流场配置及地形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动力作用[J];大气科学;1987年03期 |
10 |
李玉兰,王婧嫆,郑新江,过文娟,黄文根;我国西南-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研究[J];大气科学;198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