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亚洲夏季风和半球际相互作用的联系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两条主要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亚洲夏季风的联系。从越赤道气流和大气涛动(南北涛动、北极涛动、南极涛动)等方面研究了半球际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1)索马里急流和105°E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突变时间及周期都明显不同。索马里急流与亚洲夏季风的南亚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而105°E越赤道气流仅与南海夏季风关系密切。两支越赤道气流对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2)全球越赤道气流的垂直分布说明南北半球质量、动量交换主要集中在低层925hPa和高层150~200hPa附近。夏季南北半球质量、动量交换主要位于东半球。冬季南北半球间的交换可能强于夏季,且主要位于西半球。
(3)南北涛动(IHO)、北极涛动(AO)、南极涛动(AAO)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说明南北半球中高纬大气运动相对独立。夏季南极涛动(ANO)与全球地面气压联系显著,其他季节则主要反映在南极地区。南北涛动(IHO)除夏季外,与较大范围内的地面气压变化以及亚洲、欧洲北部地面气温关系密切。南极涛动和亚欧大陆北部的热力作用均部分解释了南北涛动的形成。
|
|
|
|
1 |
林锡贵;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越赤道气流[J];海洋与湖沼;1990年04期 |
2 |
彭维耿,蒋尚城;越赤道气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特征初探[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3 |
王继志,P.W.莱夫特维奇;夏季110°E附近的低空越赤道气流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J];大气科学;1984年04期 |
4 |
管兆勇,徐建军,哈承智;亚洲夏季风结构和变动与大气运动流场的斜压和正压特征:正压模分析[J];气象学报;1997年05期 |
5 |
李建辉;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流型的初步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1986年04期 |
6 |
吴恒强;越赤道气流对印缅槽移动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1989年01期 |
7 |
杨修群,谢倩,黄士松;北极冰异常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4年05期 |
8 |
黄江玲;越赤道气流对台风、热带低压天气系统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9 |
李曾中,杨麟美,周江兴,高曙;北半球冬季风时期越赤道气流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4年02期 |
10 |
周毅;越赤道气流对新疆天气异常的影响[J];新疆气象;1996年04期 |
11 |
余丹丹;张韧;洪梅;闵锦忠;郭品文;;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关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1期 |
12 |
陈于湘;夏季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谱分析[J];大气科学;1980年04期 |
13 |
倪允琪,徐海明,蒙晓;热带大气50—40天振荡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研究[J];气象科学;1990年04期 |
14 |
刘晓东,瞿章;北半球平流层环流与亚洲夏季风关系的初步分析[J];气象学报;1991年02期 |
15 |
王向东,廖洞贤;热力强迫对越赤道气流产生和维持的作用——定性分析[J];气象学报;1997年04期 |
16 |
武炳义,王东晓,黄荣辉;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与后期亚洲夏季风的关系(英)[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4期 |
17 |
李曾中,程明虎,杨振斌,孙除荣,薛建军;1998年台风与飓风异常成因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2期 |
18 |
毕宝贵,章国材,李泽椿;2003年淮河洪涝与西太副高异常及成因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
19 |
倪允琪,钱永甫,林元弼;赤道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J];气象学报;1990年03期 |
20 |
廖洞贤,王向东;对1991年全球越赤道气流的分析和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