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季风试验区海洋对流结构与TRMM卫星反演研究
【摘要】:
本文利用98年5-6月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加密观测期(IOPs)的TRMM卫星上测雨雷达PR、TRMM微波成像仪TMI的探测资料和产品,研究了南海北部季风爆发前后,海上对流云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并利用格点探空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对流云的中尺度结构与对流能量、水汽输送特征。
首先,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的雷达(PR)和微波成像仪(TMI)探测信息,研究了1998年5-6月中国南海季风试验(SCSMEX)期间南海北部(15°~25°N,108°~122°E)夏季风爆发期间中尺度对流云的微物理组织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锋面云带经过我国沿海进入南海后,云带减弱和消散,而季风爆发后,进入南海的锋面云带系统不但没有减弱,而且在南海地区显著加强,发展为较深厚的对流系统,并伴随着强降水过程发生。卫星雷达观测发现,季风爆发前,雷达最大回波和回波顶高度都比较小,而南海季风爆发后,海洋对流发展很快,回波顶高度达到20 km左右。雷达反演的降水分布显示出有强烈的降水发生。卫星搭载的微波成像仪反演的云结构显示出季风爆发期间暖性对流云塔发展旺盛,云冰含量显著增加,主要分布在8 km以上,而且很深厚。地面总降水在季风爆发期间显著增加,且主要为对流性降水,潜热加热率增加2倍以上,且达到对流层顶部,这种潜热的向上输送可能会引起局地大气环流的变化。季风爆发后平均云液、固态水含量廓线分布显示出显著增加的情况,且向高层发展。
其次,利用中国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区1998年5~6月“科学1号”和“实验3号”观测船得到的一天4次加密探空资料及,重点分析了南海北部地区(15°~25°N,108°~122°E)夏季风爆发前后中尺度大气环流的动力、热力和湿度场分布与海洋对流能量和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季风爆发前后的中尺度大气动力场、温湿场出现快速而明显的变化。季风爆发前,南海北部地区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以下沉气流为主;季风爆发后,在200 hPa左右高层辐散、而在900~950 hPa左右低层辐合,并出现强上升气流。这种动力场的显著变化引起温度、湿度场的改变,直接导致南海对流的快速发展,对流活动伴随着剧烈的能量和水汽垂直输送和转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2
|
|
|
|
1 |
丁一汇,胡坚;THE VARIATION OF THE HEAT SOURCES IN EAST CHINA IN THE EARLY SUMMER OF 1984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88年02期 |
2 |
李锐,傅云飞;Tropical Precipitation Estimated by GPCP and TRMM PR Observation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5年06期 |
3 |
吕达仁,林海;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测雨特性比较及其联合应用[J];大气科学;1980年01期 |
4 |
林海,魏重,吕达仁;雨滴的微波辐射特征[J];大气科学;1981年02期 |
5 |
李崇银,屈昕;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J];大气科学;2000年01期 |
6 |
孙淑清,马淑杰;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及长江流域降水影响的分析及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2003年01期 |
7 |
刘长征,王会军,姜大膀;东亚季风区夏季风强度和降水的配置关系[J];大气科学;2004年05期 |
8 |
柳艳菊,丁一汇;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层结和混合层的演变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4期 |
9 |
丁一汇,柳艳菊,张 锦,宋亚芳,李崇银;南海季风试验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年02期 |
10 |
柳艳菊,丁一汇,赵南;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时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I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条件[J];气象学报;2005年04期 |
|
|
|
|
|
1 |
竺可桢;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J];地理学报;1934年01期 |
2 |
徐淑英,高由禧;我国季风进退及其日期的确定[J];地理学报;1962年01期 |
3 |
朱乾根,何金海,王盘兴;A STUDY OF CIRCUL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ASIAN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S THEIR INTERACTI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86年04期 |
4 |
吕达仁,魏重;大气气溶胶对激光的消光的理论计算[J];大气科学;1978年02期 |
5 |
吕达仁,林海;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测雨特性比较及其联合应用[J];大气科学;1980年01期 |
6 |
黄荣辉,黄刚,任保华;东亚夏季风的研究进展及其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J];大气科学;1999年02期 |
7 |
李崇银,张利平;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J];大气科学;1999年03期 |
8 |
慕巧珍,王绍武,朱锦红,龚道溢;近百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J];大气科学;2001年06期 |
9 |
乔云亭,陈烈庭,张庆云;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2年01期 |
10 |
周兵,何金海,吴国雄,韩桂荣;东亚副热带季风特征及其指数的建立[J];大气科学;2003年01期 |
|
|
|
|
|
1 |
刘春雷,王振会;即将实现的星载雷达测雨计划─—TRMM项目简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年05期 |
2 |
李吉顺
,李鸿洲;950毫巴风场和温湿场与暴雨的关系[J];气象;1979年04期 |
3 |
Kenichi Kuma;夏季季风爆发的数值预报[J];海洋预报;1988年S1期 |
4 |
黄真,陶诗言;1983年亚洲夏季风爆发过程的诊断研究[J];气象学报;1992年02期 |
5 |
段安民,毛江玉,吴国雄;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可预测性的分析和初步应用[J];高原气象;2004年01期 |
6 |
陈举,施平,杜岩;南海及其邻近地区几种常用降雨产品的相互比较[J];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06期 |
7 |
王桂华,许建平;1998年夏季季风爆发前后南海上层环流的诊断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1年01期 |
8 |
梁建茵,吴尚森;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期及其影响因子[J];大气科学;2002年06期 |
9 |
施其仁
,张云鸾;夏季低空急流形成与温湿场关系的初步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
10 |
江宁波,罗会邦;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亚洲地区的大尺度环流突变[J];热带气象学报;199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