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夏季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东北太平洋高压相互关系的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NCEP/NCAR再分析的高度场、风场等资料,利用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夏季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东北太平洋高压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寻了相互影响的物理机制。
对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东北太平洋高压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在6、7、8月份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东北太平洋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在强度上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在脊线位置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之间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东北太平洋高压与西太副高之间为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在时间分布上都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之间以及东北太平洋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之间在东西位置的变化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相向而行,相背而去”的关系。当南亚高压脊线偏南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略有变化;当南亚高压脊线偏北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明显减弱;当东北太平洋高压脊线偏南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明显减弱;当东北太平洋高压脊线偏北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略有变化。
最后分析了1998年、1964年三个高压异常的情况,验证了通过气候统计得出的部分结论,并且从动力作用的角度初步探寻了形成这些关系的机制,即:当南亚高压偏强并且偏东时,沿200hpa轴线的负涡度平流伴随着南亚高压的东伸而不断东移,下沉辐合运动加强,中低空西太副高得以加强西伸;沿500hpa轴线的负涡度平流伴随着西太副高的东伸而不断东移,下沉辐合运动加强,低空东北太平洋高压得以加强西伸。当南亚高压偏西时,沿200hpa轴线的负涡度平流伴随着南亚高压的东脊点向西移动而不断向西即高压的中心方向移动,导致在高压中心附近的下沉辐合运动加强,致使南亚高压的东脊点向西撤;西太副高的西脊点附近的负涡度平流不断的向高压中心方向输送,导致在西太副高中心附近的辐合运动加强,使西太副高的西脊点东撤,并且西太平洋副高在140°E以东发生断裂,造成其东脊点西退;东北太平洋高压西脊点附近的负涡度平流不断的向东输送,最远能输送到135°W处,导致在其附近辐合下沉加强,使得东北太平洋高压的西脊点向东撤。
|
|
|
|
1 |
张玲;智协飞;;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位置与中国盛夏降水异常[J];气象科学;2010年04期 |
2 |
任荣彩;刘屹岷;吴国雄;;1998年7月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机制[J];气象学报;2007年02期 |
3 |
章基嘉
,彭永清
,王鼎良;南亚高压结构及其时频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
4 |
苏绍基,王卫国;大气臭氧层变化与南亚高压活动关系的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5 |
余鹤书,晁淑懿;南亚高压中部型与我国雨带分布[J];高原气象;1985年04期 |
6 |
晁淑懿,李兰芬;南亚高压稳定流型的判别及中期降水预报[J];气象;1986年05期 |
7 |
李维亮,刘四臣;热力强迫对湿斜压大气中南亚高压平衡态的影响[J];气象学报;1991年04期 |
8 |
张淑惠;南亚高压与华南汛期天气[J];台湾海峡;1991年01期 |
9 |
李跃清;;100hPa30—50天大气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东西变动的关系[J];四川气象;1991年04期 |
10 |
刘宣飞,朱乾根,郭品文;南亚高压季节变化中的正斜压环流转换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11 |
喻世华,赵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进退的对比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93年01期 |
12 |
朱玲;左洪超;李强;陈伯龙;王丽娟;;夏季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0年03期 |
13 |
陶崇萱
,尹树新
,梁汉明
,谭信珍;初夏南亚高压转型与季风垂直环流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
14 |
张婧严,叶希文;南亚高压和极涡活动与夏季降水的关系[J];黑龙江气象;1996年02期 |
15 |
李维亮,缪锦海,樊云;非绝热加热在南亚高压建立和振荡中所起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1987年01期 |
16 |
林海,徐裕华,田纬;夏季副热带波谱能量分析及南亚高压的维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
17 |
黄燕燕,钱永甫;长江流域、华北降水特征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1期 |
18 |
朱福康;青藏高原“环流与季风”研究的进展[J];气象;1983年11期 |
19 |
喻世华,李兴亮;一次位置持续偏北的西太平洋副高结构特征分析[J];海洋科学;1993年03期 |
20 |
徐元顺,周少成;100hPa南亚高压变化与陕南秋季(9~10月)降水的关系[J];湖北气象;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