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的成因分析及数值模拟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全国160站降水资料、OLR资料和所计算的热源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并诊断分析研究了热力异常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脊线位置明显偏北,川渝地区受高压系统影响盛行下沉气流,中高纬环流场则表现为乌拉尔山地区和东北亚区域无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南亚高压比常年偏北偏强,持续控制川渝地区;2006年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偏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热源偏强,是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有密切关系,川渝地区夏季干旱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并且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的原因与2006年类似。
利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IPRC-RegCM)进行了数值模拟。设计了控制试验(CTL)、青藏高原东南部热源异常试验(EXPA)和西太平洋暖池区冷源异常试验(EXPB),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热源强迫是大气环流系统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东南部热源异常与西太平洋暖池区热源异常通过改变川渝地区高低层的环流系统形势从而对川渝地区的降水产生影响,当青藏高原东南部热源偏弱,川渝地区的降水减少,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热源偏强,川渝地区的降水也减少,这与诊断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
|
|
|
1 |
李强;王中;白莹莹;杜钦;;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尺度诊断分析[J];气象科技;2011年04期 |
2 |
白林龙;郭周亭;李鹏;;河南省2001年水旱分析[J];河南水利;2002年05期 |
3 |
何光鑫;李刚;张华;;高阶递归滤波在一次暴雨预报中的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
4 |
彭京备;陈烈庭;;青藏高原移动性高压对夏季川东地区高温天气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5期 |
5 |
刘秀红;李智才;刘秀春;宋燕;张国勇;李婧婧;;山西春季干旱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