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过程扰动的中尺度集合预报研究
【摘要】:
考虑到中尺度数值预报过程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不确定性,基于物理过程扰动集合预报思想,本文针对目前中尺度模式中应用最多的质量通量型Kain-Fritsch-eta和调整型Betts-Miller-Janjic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敏感因子,利用WRF模式对2003年7月4日-5日,发生在淮河流域的一次特大暴雨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和集合预报研究,主要的结论有:
(1)KFE方案中最小净环境卷入率和积云半径等参数对显式降水的影响大于对隐式降水的影响;能够影响800hPa至150hPa之间的变量垂直廓线的分布,改变了850hPa急流中心的范围和强度;同时影响了整层能量(DTE)。
(2)BMJ方案中稳定权重系数对降水的影响比对流调整特征时间大,对整层能量(DTE)影响也较大,但对对流调整特征时间进行扰动,成员间的DTE几乎没有改变。变量垂直廓线的分布差异主要集中在800hPa至150hPa,且随着稳定度系数的逐渐改变,垂直廓线呈线性的规律变化。
(3)对“KFE”方案中最小净环境卷入率和积云半径扰动后的降水集合平均改善了降水预报中心的位置和范围。也能改善单一随机预报中“过干”及“过湿”的偏差,提高了预报技巧。降水离散度场显示了预报的不确定性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形复杂的皖鄂交界及降水强度最大的南京地区。
(4)“BMJ”方案中稳定权重系数和对流调整特征时间扰动集合平均能够改善皖鄂降水过于偏强的现象。比单一随机预报更好地改善了模式的干偏差,预报也有明显提高。
(5)通过均方根误差及ETS评分分析表明,总体来说,对积云参数化方案中的参数进行扰动的集合预报性能较单一随机预报和多方案平均预报的性能具有明显的优势。
|
|
|
|
1 |
王向东,李维京,罗艳,叶正青,梁益国,罗勇,刘海波;月平均环流的动力集合预报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7年S1期 |
2 |
刘金达;集合预报开创了业务数值天气预报的新纪元[J];气象;2000年06期 |
3 |
关吉平,黄泓,张立凤;集合预报中初始扰动生成方法的探讨[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4 |
吴增茂,张新玲;大气系统集合预报方法及应用研究的发展[J];气象科技;2000年01期 |
5 |
章国材;中短期天气集合预报问题[J];气象;2004年04期 |
6 |
李小泉,刘金达,汪迎辉;集合预报及其在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97年08期 |
7 |
曹鸿兴;第12次AMS数值天气预报学术会议简介[J];气象科技;1999年01期 |
8 |
蔡其发,张立凤,张铭;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集合预报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年04期 |
9 |
崔彩霞;21世纪的气候模拟—Casino-21实验[J];新疆气象;2002年02期 |
10 |
陈廷芝,刘克利;集合预报在我区中西部农区汛期降水长期预报中的应用[J];内蒙古气象;2001年02期 |
11 |
周霞琼,端义宏,朱永禔;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方法研究I——正压模式结果的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12 |
冷亭波;集合预报系统中客观分析方案的并行化实现[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
13 |
陈静,薛纪善,颜宏;华南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的不确定性与集合预报试验[J];气象学报;2003年04期 |
14 |
缪强,段修荣,黄德刚;降水落区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报系统[J];四川气象;2005年01期 |
15 |
史久恩,张建中,周琴芳,胡增臻,王梅华,杨成彬,李晴;大气随机微分方程和月平均环流的集合预报方法研究[J];计算物理;1992年S2期 |
16 |
王惠玲;集合预报中检验资料提取的并行化实现[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2期 |
17 |
陈静,陈德辉,颜宏;集合数值预报发展与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4期 |
18 |
王晨稀,端义宏;短期集合预报技术在梅雨降水预报中的试验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01期 |
19 |
曹鸿兴;魏凤英;;滞后平均预报的原理及其使用[J];气象科技;1989年01期 |
20 |
林良勋;集合预报系统及其产品应用综述[J];广东气象;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