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TRMM卫星和Cloudsat卫星对不同类型云系的中微尺度结构的研究分析
【摘要】:
云在天气和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也是人工影响天气催化作业的对象。认识不同动力条件下云的内部结构以及演变规律,深入地分析可播云区的时空分布和宏微观特征为我们的作业区的选择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本文利用TRMM卫星和Cloudsat卫星两种卫星的数据资料并结合常规气象资料、飞机PMS资料、FY-2C卫星资料等,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降水云的中微尺度结构特征。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冷锋混合云系的研究分析表明不同类型云系中的结构特征、雨带、雨核的特点以及降水廓线形式都各不相同,反映了不同的微物理过程特征;认为TRMM卫星反演的云水含量与飞机PMS探测云滴粒子数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关系。利用Cloudsat卫星的数据资料探讨了云的垂直结构以及云中微物理量的分布情况,并将其观测到的云顶高度与我们正在业务运行的FY-2C卫星反演的云顶高度产品之间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对08年年初的冻雨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在冰水含量的垂直剖面图上可以看到显著的分层结构,与形成冻雨-雨凇的微物理机制非常吻合。联合应用TRMM卫星和Cloudsat卫星方面,发现两者在反演的可降冰以及冰水含量的垂直分布中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对0603号台风“艾云尼”的眼区、外围雨带的降水云结构进行的观测分析,得到了台风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的降水云结构特征,认为两个卫星在台风降水云结构观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通过在对TRMM卫星和Cloudsat卫星资料并结合其他的数据资料的分析中,本文对不同类型的较为典型的云系和降水的中微尺度结构进行了研究,使得对云系以及降水云的分布结构和微物理结构等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确定可播云区的时空分布、发展演变规律等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
|
|
1 |
周毓荃;赵姝慧;;CloudSat卫星及其在天气和云观测分析中的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2 |
赵姝慧;周毓荃;;利用多种卫星研究台风“艾云尼”宏微观结构特征[J];高原气象;2010年05期 |
3 |
傅云飞;李宏图;自勇;;TRMM卫星探测青藏高原谷地的降水云结构个例分析[J];高原气象;2007年01期 |
4 |
余鹤书,晁淑懿;南亚高压中部型与我国雨带分布[J];高原气象;1985年04期 |
5 |
许梓秀,王鹏云;一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0年02期 |
6 |
焦佩金;南北方双雨带相对应 江淮四川干旱区相连[J];气象;1994年11期 |
7 |
查良松;;我国东部地区汛期雨带的季节变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
8 |
章基嘉,陈兴芳;1986—1989年中国气候异常的回顾[J];气象学报;1992年02期 |
9 |
余良茂;;一次跳跃式暴雨的云图跟踪与分析[J];浙江气象;1993年02期 |
10 |
杨义文;7月份两种东亚阻塞形势对中国主要雨带位置的不同影响[J];气象学报;2001年06期 |
11 |
常越;何金海;丁治英;杨帅;;梅雨暴雨期重力惯性波的发展与雨带的活动[J];应用气象学报;2006年03期 |
12 |
周非非;廖菲;苏爱芳;周毓荃;;河南省2002年秋季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观测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13 |
覃军,王盘兴;中国东部夏季三个雨带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高纬环流和海温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5年01期 |
14 |
李道远;对我国季风气候研究的新探索[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8年03期 |
15 |
冯志强,陈蓉;夏季风建立期间低层流场的变化及其与中国雨带活动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16 |
王鹏云;美国中部的非常规气旋锋面结构和雨带[J];气象科技;1995年01期 |
17 |
符淙斌,魏和林,陈明,苏炳凯,赵鸣,郑维忠;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季风雨带演变的模拟[J];大气科学;1998年04期 |
18 |
郑维忠,余志豪,黄菲;梅雨锋暴雨个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Ι)——中α尺度双雨带[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19 |
王永祥;江淮汉水暴雨成灾 华南华北高温伏旱 1983年7月[J];气象;1983年10期 |
20 |
赵汉光,张先恭;我国东部夏季雨带的气候分类及其环流特征[J];气象;1993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