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管理模式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
【摘要】:稻鸭共作是有机稻米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稻鸭共作技术以稻田为基础,种稻为目标,家鸭田间网养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本文选择通过2年的系统调查,研究稻田节肢动物的多样性情况,为稻鸭共作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现将取的主要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通过系统调查,2009年共采集到稻田昆虫10目62科167种,其中天敌昆虫共计6目23科96种,害虫共计6目35科65种。稻鸭共作有机稻田昆虫共113种,天敌4目20科68种,害虫6目26科41种;绿色有鸭稻田昆虫共116种,天敌4目19科68种,害虫6目30科44种;绿色无鸭稻田昆虫共92种,天敌5目22科50种,害虫6目23科38种;常规稻田昆虫共111种,天敌5目21科68种,害虫6目26科42种。2010年共采集到稻田昆虫10目49科117种,其中天敌昆虫共计5目21科77种,害虫共计6目25科36种。稻鸭共作有机稻田昆虫共87种,天敌3目17科59种,害虫6目18科25种;绿色有鸭稻田昆虫共86种,天敌3目18科59种,害虫6目20科24种;绿色无鸭稻田昆虫共66种,天敌5目19科44种,害虫6目21科30种;常规稻田昆虫共81种,天敌4目19科48种,害虫5目21科30种。
2.两年中主要害虫均为飞虱科(白背飞虱、灰飞虱和褐飞虱)、叶蝉科(大青叶蝉、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蓟马科(稻蓟马)和螟蛾科(稻纵卷叶螟)等;而主要天敌昆虫均为瓢甲科(食螨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草蛉科(中华草蛉、中华大草蛉)、茧蜂科(粘虫绒茧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等)、姬蜂科、螯蜂科(稻虱红螯蜂和黑腹螯蜂等)以及小蜂总科等。
3.绿色有鸭稻田中昆虫群落稳定性较强(季节变幅小),稻鸭共作田有机田次之,绿色无鸭稻田和常规稻田最差。各类型稻田昆虫群落差异较大,稻鸭共作有机稻田与常规稻田群落相似性系数值最低。各类型稻田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出现高峰不同。防治模式是影响稻田昆虫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4.调查共采集到蜘蛛11科36种,其中肖蛸科、球蛛科、皿蛛科、狼蛛科、跳蛛科等为稻田优势科,鳞纹肖蛸、锥腹肖蛸、华丽肖蛸、前齿肖蛸、卵腹肖蛸、条纹隆背蛸、八斑球蛛、隆背微蛛、星豹蛛、雾豹蛛、微菱头蛛、白斑猎蛛、纵条蝇狮等为优势种。不同类型稻田蜘蛛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动态比较一致,在水稻生长的早期,稻鸭共作有机稻田中的蜘蛛个体数量低于常规稻田,水稻生长的中、后期则相反。稻鸭共作有机稻田和绿色有鸭稻田中飞虱数量的波动比较大,而绿色无鸭稻田和常规稻田中飞虱数量的变化则不明显。2年的数据调查表明,有机稻田和绿色有鸭稻田中蜘蛛与飞虱的跟随现象比较明显,蜘蛛个体数量随飞虱个体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蛛虱比的最低值两年均出现在稻鸭共作有机稻田中,而且稻鸭共作有机稻田和绿色有鸭稻田的蛛虱比要高于绿色无鸭稻田和常规稻田。
5.鸭子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全田覆盖;白天的采食活动占33%-46%,夜晚占54%-63%,但采食与休息的频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采食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8:00-9:00、10:30-11:30、14:30-16:30等3个时间段;夜晚的采食时间主要集中在2:30-6:00;通过对鸭子的解剖发现,鸭子主要采食植物,采食昆虫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