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
【摘要】: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具有保证社会衣食需要的重要产业功能,分析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性特点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然而目前对作物生产的研究一般是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少考虑生态环境效益,这主要是因为评价作物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仍然是个难点。因而本论文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为解决这一难题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
基于此,本文应用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运用较为广泛的生态足迹方法并针对作物生产的特点从作物生产对自然资源利用、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来研究区域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和当地生态承载力的现状,并反映区域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小,初步解决目前作物生产研究中对生态环境考虑不足的问题。同时,区域间存在着作物产品贸易的活动,每个地方生产的作物产品与消耗的作物产品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本文提出作物消费生态足迹的概念,以评价当地由于作物产品消费的需求而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并对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进行足迹盈亏平衡分析,来衡量区域作物生产发展的具体态势。计算结果可作为种植业生态影响评价重要参考指数,以便确立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本文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方法对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和消费生态足迹进行了实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1998-2007年江苏省及2007年江苏省各地市作物生产均呈现生态盈余,数据显现江苏省及其各地市作物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处于相对安全状态,区域的生态容量可以基本维持作物生产的生态环境平衡和基本实现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本文进行了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时空差异分析,10年间江苏省作物生产单位产值生态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近几年江苏省在作物生产发展过程中,忽视作物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治理的污染,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还不够高,而空间分布则是南京作物生产单位产量生态足迹最小,连云港作物生产单位产值生态足迹最大。1998-2007年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可持续指数变化范围处于0.5-0.75之间,其作物生产资源利用整体处于弱可持续状态;从空间分布来看,苏南地区作物生产可持续程度普遍低于苏北及苏中地区,作物生产可持续指数最高的是南通,最低的是苏州。
(2)1998-2007年江苏省作物消费生态足迹总体上升趋势,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口数量也在变大,对作物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变大。近十年江苏省作物消费处于生态盈余状态,表明江苏省拥有的自然资本可以满足本地人们的消费需求。从空间布局来看,2007年江苏省各地市作物消费生态足迹差异较大,苏州市作物消费生态足迹最大,镇江市作物消费生态足迹最小,苏南地区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呈现作物消费生态赤字,其余几个地市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作物消费生态盈余。
(3)对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进行足迹盈亏平衡分析,近十年来,2001、2002、2004年江苏省总体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大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其余年份江苏省总体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均小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从空间布局来看,2007年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几个地区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小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泰州、宿迁几个地区的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大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小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表明江苏省这几年作物生产量无法满足当地人口的需求,需要从外地进口作物产品,间接在其他地方生态系统施加了压力;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大于作物消费生态足迹一方面表明江苏省生产的作物产品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还可能出口一部分到其他地区,出口的这部分作物产品由其他进口地区消费,但是其产生的生态压力施加在江苏本地,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作物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的现象,使得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偏高。
|
|
|
|
1 |
熊鹰,王克林,郭娴,谢春花;生态足迹在可持续性定量测度中的应用——以湖南省2000年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
2 |
刘宇辉,彭希哲;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
3 |
徐长春,熊黑钢,秦珊,李新萍;新疆近10年生态足迹及其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4 |
倪柏锋;陆国林;戴文广;;浙江省肉猪生态足迹及饲养阈值分析[J];浙江畜牧兽医;2010年05期 |
5 |
舒肖明,杨达源,董杰;山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以大别山区岳西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
6 |
王书华,王忠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以贵州镇远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
7 |
任茜,樊宏;初探生态足迹方法在县级城市的运用——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3期 |
8 |
闻洁;;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
9 |
陈惠雄;鲍海君;;基础研究成果介绍之一 浙江省生态足迹与万元GDP能耗演化分析[J];今日科技;2008年02期 |
10 |
王书华,张义丰,毛汉英;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
11 |
Helmut Haberl
,李蕾;生态足迹与人类初级生产力占用的比较[J];国土资源情报;2005年01期 |
12 |
侯国英;张淑兰;;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西部资源;2006年03期 |
13 |
刘力,郑京淑;东北地区生态消费水平的区域可持续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
14 |
万红艳,陈迎春;物流分析及生态足迹理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3年10期 |
15 |
邵小慧;陈爱梅;;海口市旅游者生态足迹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0年Z3期 |
16 |
;资讯[J];经济;2010年12期 |
17 |
蔡河山,徐文彬;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生态足迹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02期 |
18 |
;科技速览[J];中国科技财富;2006年05期 |
19 |
史占国;张国方;;汽车生态足迹探寻[J];汽车工业研究;2006年11期 |
20 |
黄娟;冯旷;;生态足迹法在上市公司财务生态效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