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动物活动对农田温室气体(CO_2、N_2O)排放的影响
【摘要】:土壤微量气体代谢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内容。土壤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之间通过碳(C)、氮(N)等元素循环及动力学过程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连续体。土壤生物是地球化学过程(生物小循环)的驱动者,调控微量气体代谢(例如温室气体的生成、消耗及传输等),进一步在大尺度上影响大气环境及全球气候变化。蚯蚓是分布非常广泛的土壤动物,在温带土壤无脊椎动物中其生物量最大,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大型土壤动物之一。但是,关于土壤动物特别是蚯蚓对农田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论文主要通过田间的盆栽试验,辅以微系统的培养试验研究了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接种蚯蚓对农田CO2和N2O排放的影响,以及作物秸秆不同的施入方式下(混施和表施)蚯蚓和秸秆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CO2和N2O排放的综合影响、相关过程和可能机理。此外,通过原位富化获得不同密度食微线虫并接种蚯蚓的培养试验,研究了线虫和蚯蚓在微系统中对微量气体代谢的贡献及其相互作用,旨在进一步阐明土壤食微线虫和蚯蚓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1)在施用秸秆并接种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微系统试验中,21天的培养期内,蚯蚓活动显著提高了土壤C02和N20的排放量。与原土处理相比,单接种蚯蚓处理与单施加秸秆的处理导致C02排放量分别增加了60%和1.35倍,N20排放量增加了1.06倍和3.94倍。与单施加秸秆的处理相比,接种蚯蚓并施加秸秆的处理导致CO2和N2O排放分别增加了41%和45%。由于蚯蚓的直接排放量在该微系统中占有较大比例,当蚯蚓的直接排放量被扣除后,我们计算发现在未施加秸秆时,蚯蚓的存在并未导致CO2和N2O排放量的显著增加;而施加秸秆后,接种蚯蚓使CO2和N2O的累积排放量增加了21%和25%,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微系统中,蚯蚓取食秸秆并促使更多的秸秆分解转化,为CO2和N2O的产生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C、N源。施用秸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而单接种蚯蚓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相比对照反而降低,土壤呼吸作用的加强不能单纯的归因于土壤微生物量的增加。接种蚯蚓使N03--N含量增加更显著,不同处理土壤矿质氮的分异主要取决于N03--N含量的变化,与NH4+-N相比,NO3--N含量对土壤N20排放的影响似乎更为显著。
(2)不同土壤线虫密度下接种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15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对土壤温室气体(C02和N20)排放有显著促进作用。与灭线处理相比,高密度线虫处理与高密度线虫加蚯蚓处理的CO2排放量分别增加了4.4倍和5.3倍,N2O排放量增加了1.8倍和2.7倍。接种蚯蚓在高密度线虫土壤中较接种在低密度线虫土壤中的C02和N2O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3%和28%,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密度线虫土壤中CO2和N2O排放的差异显著,C02和N20排放量的变化显示出线虫在温室气体代谢过程中具有显著作用。两种气体的排放速率与土壤DOC浓度相关,微系统土壤中更高的DOC含量预示着土壤微量气体的代谢活动加强。扣除蚯蚓直接的排放量后,蚯蚓并没有产生更高的CO2排放量,但是当与未接种蚯蚓的对应处理相比,蚯蚓接种在高密度线虫土壤中时仍然显著提高了N20的排放量,土壤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微生物种类特性的影响也是决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原因。
(3)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不同施用方式以及接种蚯蚓(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稻麦轮作土壤中CO2排放通量的影响。稻季和冬小麦栽培季节中,CO2累积排放量最大的均为混施秸秆处理,分别为1.60 kg·m-2和2.11kg·m-2,其平均排放速率为596.2 mg·m-2·h-1和540.6 mg·m-2·h-1。未加入秸秆和蚯蚓的对照处理累积排放量和排放通量均最低,平均排放速率为417.2 mg·m-2.h-1(稻季)和352.8 mg·m-2·h-1(麦季)。相比对照处理,秸秆处理(混施或表施)在整个生育期内显著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CO2的排放通量,不同秸秆施用方式CO2的排放有差异。稻季混施秸秆较表施秸秆增加了20%的CO2排放量,显著高于麦季的11%,表施秸秆有助于减少农田土壤C02排放量。蚯蚓的作用相对复杂:在稻季和麦季栽培的早期(前1个月内),蚯蚓显著促进了C02的排放。而在整个生育期内,表施秸秆加蚯蚓处理较表施秸秆处理未有明显差异;在混施秸秆的情况下,蚯蚓的存在甚至降低了麦季农田生态系统CO2的排放通量(p0.05)。在相对长期的试验中,蚯蚓活动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库,与初期的物理扰动增加CO2排放不同的是,蚯蚓最终减少了土壤中C-CO2的逸失。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SOC、全氮和CO2排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MBC和DOC没有表现出与CO2排放量的显著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DOC与MBC不适合作为土壤有机碳长期累积性变化的指标,考虑到微系统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与土壤DOC浓度相关,或许DOC适合指示短期瞬时的变化。
(4)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研究了秸秆不同施用方式以及接种蚯蚓(威廉腔环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稻麦轮作系统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采用何种秸秆还田方式(混施或表施),施加秸秆和接种蚯蚓均能增加N2O的排放量。在秸秆表施情况下,接种蚯蚓处理在整个稻麦轮作生长季N2O的累积排放量达到最高的29.20 kg·hm-2,平均排放速率为439.2μg·m-2·h-1;对应的不接种蚯蚓处理为24.13 kg·hm-2,平均排放速率为362.9μg·m-2·h-1,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在秸秆混施时,接种蚯蚓后的处理N2O累积排放量为29.11 kg·hm-2,而不接种蚯蚓的对应处理N2O累积排放量为26.90 kg·hm-2,两者在稻季和麦季栽培后期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蚯蚓对N2O排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促进秸秆混入土壤,从而加快N的分解和N20的排放。养分富集过程(NEP)较肠道关联过程(GAP)更好的解释了接种蚯蚓后土壤所表现出的生态效应。稻、麦两季观测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处理土壤N的矿化作用加强,矿质N含量提高,铵态氮含量比较稳定,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其中表施秸秆接种蚯蚓处理硝态氮含量比未接种处理提高了20.1%(p0.01),混施秸秆接种蚯蚓使硝态氮含量较未接种处理提高了11.7%。相关分析表明,硝态氮含量与N2O排放密切相关,接种蚯蚓后N2O排放潜力的提高可能与蚯蚓活动促进土壤氮素矿化特别是硝态氮含量的增加有关。
微系统和田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内,蚯蚓和线虫对土壤CO2和N2O排放具有促进作用;在田间条件下,蚯蚓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与秸秆施用方式有关。田间试验和微系统培养试验中所观察到的秸秆表施情况下N2O排放量的增加,从机理上表明蚯蚓的“营养富集过程”(NEP)较“肠道生理过程”(GAP)更适合解释蚯蚓对N2O排放的促进作用。
|
|
|
|
1 |
仲伟彦,殷秀琴,陈鹏;凉水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群结构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2 |
陈国孝,宋大祥;暖温带北京小龙门林区土壤动物的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0年01期 |
3 |
王振中,张友梅,邢协加;土壤环境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2年06期 |
4 |
王振中,张友梅,夏卫生,郑云友,胡觉莲,邢协加,颜亨梅,郭永灿,赖勤;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J];生态学报;1996年04期 |
5 |
郎福志;李志华;;浅谈土壤动物[J];大自然;1998年01期 |
6 |
查书平,丁裕国,王宗英,汪权方,孙庆业;铜陵市铜尾矿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研究[J];生态环境;2004年02期 |
7 |
黄玉梅;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J];西部林业科学;2004年03期 |
8 |
殷秀琴,陈鹏,赵红音,张宝田;东北羊草草原区土壤动物群结构特征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
9 |
殷秀琴,仲伟彦,王海霞,陈鹏;小兴安岭森林落叶分解与土壤动物的作用[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
10 |
张培玉,袁兴中,刘红;泰山油松林土壤动物垂直分布调查[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年02期 |
11 |
朱巽,袁金荣,林仲桂,朱雅安;湖南衡南县紫色土土壤动物研究[J];土壤通报;2004年05期 |
12 |
张俊霞,刘贤谦;太谷县枣园土壤动物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3 |
黄伦先,沈世华;免耕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04期 |
14 |
刘永江,关宏斌,郭砺;科尔沁沙地土壤动物研究初探[J];中国沙漠;1999年S1期 |
15 |
郑荣泉,李迪艳,孔军苗;克无踪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05年02期 |
16 |
晏毓晨,颜亨梅,王常玖,袁金荣,林仲桂,朱雅安;湖南“三难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2期 |
17 |
张雪萍;帽儿山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对比研究 I区系组成与特征[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年02期 |
18 |
袁兴中;;土壤动物与减粘脱土[J];科学世界;1995年09期 |
19 |
张雪萍,仲伟彦,马志伟,王立明;阔叶树落叶分解过程与土壤动物的作用[J];林业科技;1996年03期 |
20 |
徐晓波,任露泉,陈秉聪,崔相旭,王煜明,张伯兰,葛辽海,金桂萍;典型土壤动物体表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