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改善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和氮磷利用的研究
【摘要】:禾本科与豆科作物间作是在产量和资源利用率方面有着显著优势的一种广泛应用的种植模式,而且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项重要生产措施。水稻和绿豆都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旱作不仅具有重要的节水意义,而且使得水稻和其他作物间作成为可能。在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绿豆生育期短,不仅可以早腾茬,而且由于其含氮量高,C/N比窄,残留在土壤中的绿豆根系将快速矿化分解,为水稻后期的生长提供养分。丛枝菌根真菌(AMF)是土壤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土壤微生物,几乎陆地植物的80%都可以与其共生形成丛枝茵根。丛枝菌根形成以后,能够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矿质元素的吸收,调节宿主植物的代谢,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因此,AMF繁殖体在现代可持续农业上可以作为土壤生物改良剂。然而,丛枝菌根在间作系统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本研究以旱作水稻和绿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AM真菌、不同供磷水平、不同分隔方式、不同水分状况等条件下,间作系统中菌根的形成、茵根对改善绿豆的固氮效率及旱作水稻和绿豆对氮吸收和转移的影响以及菌根对改善旱作水稻和绿豆磷素吸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幼苗接种3种不同的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caledonium(Gc), Acaulospora laevis(Al),G. mosseae(Gm)],测定不同菌种对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根系的侵染状况,接种AMF后,水稻的菌根侵染率在12.5%-36.7%,绿豆的菌根侵染率在54.8%-66.7%。在三个不同的菌种中,尤以Gc的接种效果最佳。接种这三种不同AMF对间作系统作物接种的侵染以及建立共生体的能力不同,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促进效应有明显差异。其中绿豆对Gm的依赖性最高,达47%。菌根侵染率对绿豆干重有显著的影响,菌根侵染率和绿豆作物地上部干物重和根系干物重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3和r=0.783。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可显著增加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作物对N、P的吸收,但这三种AMF对水稻和绿豆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2.选用G. caledonium菌种,研究了不同磷营养条件下丛枝菌根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直接关系到丛枝菌根的形成和发育。接种AMF后,水稻中的P含量显著高于不接种处理;在10 mgP.kg-1水平下,水稻和绿豆对菌根菌的依赖性最高,这时水稻的侵染率也最高。在所有的磷水平下,接种AMF均显著提高水稻和绿豆的叶绿素含量,而且随着磷水平的提高,水稻和绿豆的磷含量、磷吸收量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均随之增加。在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接种AMF对绿豆吸磷量的提高效果最佳,10 mgP.kg-1条件下,绿豆的吸磷量提高了98.34%。在不同施磷水平下,水稻和绿豆的根系活力和叶片可溶性糖量随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3.采用15N标记法,在旱作水稻/绿豆之间通过塑料网膜、尼龙网和无分隔三种种植方式研究菌根在旱作水稻和绿豆根间物质传递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AM形成的菌丝桥的作用下,水稻的总吸磷量提高了57%,绿豆的P和N的总吸收量分别提高了65%和64%,并且绿豆的根瘤量增加了54%。在无间隔条件下,当接种AMF时,绿豆向水稻的N转移率从5.4%提高到了15.7%,而且在根系不分隔或者用30 um尼龙网将两种作物的根系分隔但菌丝能穿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我们发现无论接种或者不接种AMF从水稻到绿豆叶片的15N转移率仅2.7%。可以推断,禾本科与豆科植物间作能提高菌根侵染率,丛枝菌根的形成能显著增加水稻和绿豆对N、P的吸收、显著提高绿豆结瘤数以及绿豆向水稻的氮素转移。
4.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接种AMF(G caledonium)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营养、生理代谢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抑制植株的生长,但对丛枝菌根的生长发育和侵染率影响不大。接种AMF不仅有利于植株对N、P的吸收,而且改善了植株的水分状况,增加可溶性糖累积,降低脯氨酸含量,减轻水分胁迫对植株生长的抑制。因此,菌根可以改善植株的水分状况,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
5.研究了接种不同AMF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F能提高作物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降低MDA的含量,增强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抗氧化酶的活性与AMF对植株的侵染率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接种AMF有利于增强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植株的抗逆性。
总之,在水稻和绿豆间作系统中,AMF能显著提高水稻和绿豆的菌根侵染率和丛枝丰富度,提高抗氧化胁迫的能力以及氮、磷吸收和转移,该研究结果为在田间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来发挥作物潜能、提高作物生产效率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田间采用旱作水稻与绿豆间作的栽培措施,以达到节水、高产、环保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
|
|
1 |
;麦茬旱作水稻节水灌溉技术[J];农机具之友;1998年02期 |
2 |
杨安中,牟筱玲,李孟良,叶梅荣,余海兵;氮肥运筹方式对旱作水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3 |
柳荫;;旱作水稻的选种方法[J];农村科学实验;2001年09期 |
4 |
刘庆福,刘少方;浅谈辽南地区开发旱作水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辽宁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
5 |
范晓荣,沈其荣,崔国贤,徐国华;旱作水稻内源激素变化及其与水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关系[J];土壤学报;2002年02期 |
6 |
苗雨佳,白世枝,曹启章;旱作水稻新品种丹粳5号的推广效益与技术[J];作物杂志;2000年02期 |
7 |
杨安中,黄义德;旱作水稻喷施6-苄基腺嘌呤的防早衰及增产效应[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8 |
石英,冉炜,沈其荣,李伟;不同施氮水平下旱作水稻土壤无机氮的动态变化及其吸氮特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9 |
何园球,沈其荣,王兴祥,李志明;不同水分和施磷量对旱作水稻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年06期 |
10 |
魏凤珍,李金才,黄义德;沿淮及淮北易旱地区旱作水稻低产原因及其对策[J];作物杂志;2001年02期 |
11 |
徐素云;试种旱作水稻丹粳8号喜获高产[J];河北农业;2001年07期 |
12 |
金安世,孙芙英,李传新;旱作水稻营养特性的研究[J];土壤通报;1985年06期 |
13 |
周毓珩,李凤云;水稻旱作技术(4)——旱作水稻田的化学除草[J];新农业;1985年02期 |
14 |
李恒蓉,曹启章,苗雨佳,陈富忠,丁立国,王秀凤,白世枝;旱作水稻品种“丹粳6号”选育报告[J];辽宁农业科学;1999年01期 |
15 |
郑基禄,姚一萍,轩继春;稀土元素对旱作水稻抗逆性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5年01期 |
16 |
石英,沈其荣,茆泽圣,李伟;旱作条件下水稻的生物效应及表层覆盖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年03期 |
17 |
钱晓晴,沈其荣,徐国华;配合施用NH_4~+-N和NO_3~--N对旱作水稻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年06期 |
18 |
常锐;;旱作水稻规范化栽培的机制与应用[J];北方水稻;1986年05期 |
19 |
朱景武;;旱作水稻需水规律的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1988年12期 |
20 |
石英,沈其荣,茆泽圣,徐国华;旱作水稻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时空变异[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