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花粉半不育基因PSS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
【摘要】:突变体是研究基因表达与功能分析的良好试验材料,也是当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研究热点之一。雄性不育突变体在植物的育种、遗传学、生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为了更好地理解花粉发育的分子机制,有必要识别和分离涉及此过程各个阶段的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
有关水稻半不育的报道多以籼粳杂种半不育为主,并提出了很多假说,但半不育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究其原因,籼粳杂种半不育多是由籼粳间不亲和基因位点互作引起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不同的组合可能具有不同的不育位点,同时也往往受遗传背景的影响,研究起来较为困难,若能用稳定的半不育材料进行研究,阐明半不育产生的分子机制,对克服生产中遇到的半不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本研究对稳定的半不育突变体材料w207-2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分析并运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分离了花粉半不育基因,该结果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水稻及其它禾本科作物半不育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对水稻半不育突变体w207-2的形态和细胞学观察,发现突变体的主要特征是:营养生长和花器官发育基本正常,自交结实率稳定在30%-40%之间,花粉育性稳定在50%左右,而雌配子育性正常。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突变体中不育的花粉瘦瘪,且极度变形,花粉内含物空缺,无淀粉粒积累,花粉内壁缺失,外壁结构异常,覆盖层和基足层肥厚,基粒棒趋于解体。通过花粉粒计数,发现突变体每花药的花粉粒总数相当于野生型的78%,可育花粉总数相当于野生型的40%。另外,还观察到突变体花药开裂性差,造成开花时花粉散出量减少,使散落在柱头上的花粉粒总数减少,继而导致小穗育性降低,因此除了花粉半不育外,裂药性差也是造成结实率低的原因之一
2.花药发育过程的半薄组织切片分析表明,突变体的花药壁发育正常,绒毡层和中层能够正常解体。细胞学观察表明:突变体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有一定数量的单价体,在后期Ⅰ能观察到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在后期Ⅱ也能观察到落后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有微核形成。以上结果表明,突变的基因与减数分裂有关,因此本研究中的材料是一个研究水稻减数分裂分子机制的优良材料。
3.选择花粉育性作为育性指标,用9600株w207-2/Dular F2分离群体中2100株纯合隐性半不育个体将该半不育基因pssl精细定位于CAPS标记L2和dCAPS标记L3之间,距两标记均为0.02cM。两标记位物理距离约为28kb,含有5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在KINESIN1-LIKE基因的编码区存在一个单碱基突变,引起了一个保守氨基酸的改变。确定该基因为pssl的候选基因,并进行了转基因功能互补验证。
4.利用RACE结合RT-PCR技术获得了OsKINESIN-1基因的全长cDNA,利用RT-PCR分析结合OsKINESINl promoter::GUS的转基因水稻的染色观察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各个组织均有表达,但在穗中表达量较高,并且在幼穗的发育过程中有一个上调表达然后又降低表达的过程,其表达量的最高峰出现在减数分裂附近。利用洋葱表皮细胞进行的35S::OsKINESIN1-EYFP融合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sKINESIN1定位在细胞核中。利用大肠杆菌体外表达系统表达出了该蛋白,发现该蛋白具有微管结合的活性。
|
|
|
|
1 |
徐振,尹光初,朱之垠,毕凤云,王守德,刘多颖,王风林,钱南芬,朱至清,王敬驹,孙敬三;水稻花粉植株的诱导及其后代观察[J];遗传学报;1975年04期 |
2 |
王锦亮;程治英;蹇明泽;;水稻与薏苡杂交受精的生物学观察[J];云南农业科技;1984年02期 |
3 |
吴萍,季申清;高活力水稻花粉采集机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1996年06期 |
4 |
刘进,薛庆中,申宗坦,王松林,周煜璋;水稻花粉植株若干性状的遗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0年02期 |
5 |
;水稻花粉单倍体育种实践[J];福建农业科技;1979年04期 |
6 |
周士贤;水稻花粉植株后代选系的生产试验[J];遗传学报;1979年01期 |
7 |
陈泽光,张增明,杨振堂,刘志东;水稻花粉植株遗传性的观察[J];遗传学报;1985年04期 |
8 |
阴国大,曾日勇,王续衍,袁祚廉,刘惠如;水稻花粉育种中几个问题的研究[J];遗传;1981年06期 |
9 |
王侯聪;邱思密;陈如铭;杨惠杰;;水稻辐照花粉对籽粒发育的影响[J];核农学通报;1993年01期 |
10 |
万丙良,张献龙;基因枪介导转化水稻花粉获得转基因植株[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年04期 |
11 |
王则僖,冯玉生,潘汶;水稻花粉植株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80年03期 |
12 |
潘晓云;黄英金;刘宜柏;;MET调控水稻花粉植株生长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13 |
王光远,刘培,刘明华,高小彦,夏镇澳,沈革志;水稻游离花粉培养的高频率再生植株[J];实验生物学报;1995年01期 |
14 |
柯建浩;廖耀平;骆艺;穆虹;;噻菌灵诱导型水稻转化载体在花粉中的诱导条件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
15 |
王云生;谢震;陆徐忠;宋丰顺;李莉;杨剑波;;花粉离体培养基的优化和苯达松除草剂对敏感型水稻恢复系‘Mc526’花粉活力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年06期 |
16 |
程井辰;水稻花粉发育的形态指标[J];湖北农业科学;1977年08期 |
17 |
利容千,曾子申,刘立华;高温对水稻花粉的形成与发育影响的细胞学观察[J];湖北农业科学;1980年03期 |
18 |
周广洽,邓国础,李训贞,谭周磁;水稻花粉生活力及其贮藏条件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84年02期 |
19 |
张玉麟;王镇圭;;水稻花粉白苗叶片中叶绿素的积累[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90年12期 |
20 |
;水稻花粉植株的遗传表现[J];遗传学报;197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