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测定农田氨挥发的初步研究
【摘要】:20多年的实践表明,资源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新的制约粮食持续高产的因素。农田氨挥发损失不但造成了氮肥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但目前,在我国农田生态系统氨挥发的相关研究中,测定的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应用不够及时,对于农田环境下的氨排放,我国尚缺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科研水平。因此开展基于高时间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应用研究不仅是对农田氨挥发研究方法发展的有力推动,也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区域氨排放等前沿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高技术和新方法支撑。
本文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针对不同施氮量与不同施氮方式下基、追肥施用后的土壤氨挥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开放光程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与微气象学反拉格朗日随机扩散技术(backward Lagrangian Stochastic dispersion technique,bLS)结合在线连续监测农田氨挥发的新方法研究。并与通气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肥料氮素的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周。不同施氮方式下土壤氨挥发速率、氨挥发累积量及其占施氮量的比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氮肥在土壤中的深度对氨挥发有显著影响,基肥时期除150 kg/hm2施N量外,氨挥发累积量为沟施法明显大于传统施氮法;追肥期不同施氮量均为传统施氮法大于沟施法。传统施氮法在整个冬小麦季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占总施N量的比例为4.78%-6.72%,沟施法为4.31%-11.24%。相关分析显示,施肥后表层土壤NH4+-N浓度与氨挥发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pH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另外,气温和降雨气候条件对氨挥发速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可以获取连续、动态的农田氨浓度变化数据,与反拉格朗日随机扩散技术结合,可实现对农田氨挥发的在线连续监测。TDLAS-bLS方法所得小麦追肥期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为27.51 kg N hm-2,占施肥量的24.3%,明显大于通气法所得氨挥发累计量(5.11 kg N hm-2,4.52%)。因风向控制不严格,bLS模型可能高估了实际氨挥发情况。TDLAS-bLS监测土壤氨挥发与大气温度、平均摩擦风速、0~5 cm、5~10 cm土壤温度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3)夏玉米TDLAS-bLS方法所得氨挥发累计损失量为7.57 kg N hm-2,占施氮量比例为5.41%,通气法为5.81 kg N hm-2,所占比例为4.15%,两者较接近。相关分析亦显示,TDLAS-bLS监测土壤氨挥发与大气温度、平均摩擦风速、0~5 cm.5~10 cm土壤温度之间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
|
|
|
1 |
孙权,储燕宁,牛艳;灌淤土施氮肥后氨挥发损失的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2 |
周耀群;水田的氮素气化损失[J];土壤肥料;1982年04期 |
3 |
陈荣业;;尿素施入稻田后氨挥发损失的估测[J];中国水稻科学;1986年01期 |
4 |
李贵桐,李保国,陈德立;利用Bowen比仪测定大面积农田土壤氨挥发的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5 |
庄舜尧,尹斌,朱兆良;表面分子膜抑制稻田氨挥发的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年12期 |
6 |
庄舜尧,尹斌,朱兆良;表面分子膜抑制稻田氨挥发的模拟研究[J];土壤;2001年02期 |
7 |
易小平,唐树梅,余雪标;芒果园间作体系下氨挥发损失的初步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1年04期 |
8 |
李生秀,刘彩云;石灰性土壤铵态氮的挥发损失——Ⅰ.土壤性质对铵态氮挥发损失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3年S1期 |
9 |
于君;化肥深施技术(一)[J];新农业;1995年04期 |
10 |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第三报 铵态氮化肥在石灰性土壤上氨的挥发损失[J];天津农业科学;1981年02期 |
11 |
陈建成;氮素肥料的氨挥发[J];土壤肥料;1987年04期 |
12 |
庄舜尧;表面分子膜降低氨挥发的Logistic模型研究[J];土壤与环境;2002年01期 |
13 |
朱兆良,张绍林,徐银华;种稻下氮素的气态损失与氮肥品种及施用方法的关系[J];土壤;1987年01期 |
14 |
李顺义;张红娟;郭夏丽;王岩;;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氨挥发及调控措施[J];农机化研究;2010年01期 |
15 |
Khind.C.S
,翁伯琦;施用田菁绿肥和麦秆对稻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J];福建农业科技;1990年04期 |
16 |
李生秀,王朝辉;石灰性土壤铵态氮的挥发损失——Ⅲ.两种测定土壤氨挥发方法的比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3年S1期 |
17 |
董文旭;胡春胜;张玉铭;;华北农田土壤氨挥发原位测定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3期 |
18 |
朱兆良,蔡贵信,徐银华,张绍林;种稻下氮肥的氨挥发及其在氮素损失中的重要性的研究[J];土壤学报;1985年04期 |
19 |
赵振达,张金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第Ⅱ报 铵态氮化肥在石灰性土壤上氨的挥发损失[J];土壤通报;1981年01期 |
20 |
钱承 ,鲁如坤;农田养分再循环研究Ⅳ.防止粪肥氨挥发的研究[J];土壤;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