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对吡虫啉抗性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属半翅目、飞虱科,主要分布于从菲律宾至西伯利亚一带的亚洲稻区和欧洲的温带地区。灰飞虱主要危害水稻,其次还有玉米和小麦,除以成虫、若虫刺吸危害外,还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的重要媒介。近年来,灰飞虱在江苏、浙江、安徽及山东等地区频繁暴发,给水稻的稳产、高产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化学防治仍然是控制灰飞虱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灰飞虱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使化学防治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加强对灰飞虱的抗性治理,延缓其抗性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现有农药品种的防治效果。而明确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是害虫抗性治理的前提。本文在室内筛选了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感品系;系统地研究了灰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机理,为更好地进行灰飞虱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灰飞虱抗吡虫啉品系的筛选及生化机理研究
以2010年采自江苏建湖的田间灰飞虱种群为起始种群,通过室内24代连续用吡虫啉进行抗性筛选和不接触药剂隔离饲养,分别获得了抗性为13.99倍的相对抗性品系JH-R和相对敏感品系JH-S。随后利用JH-S和JH-R品系的试虫,测定并比较了抗、感品系间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酯酶(Estersae)的酶活差异。结果显示:抗性品系的MFO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88倍,差异显著;GST活力在抗性和敏感品系间没有显著差异(0.96倍),而抗性品系的EST活力虽明显高于敏感品系(1.19倍),但统计上也没有差异。进一步的增效剂试验表明,三种增效剂在敏感品中对吡虫啉均没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小于1.20。但在抗性品系中,除GST抑制剂DEM(1.11)外,MFO和酯酶的抑制剂PBO(1.70)和TPP(1.31)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由此表明,在灰飞虱JH-R品系对吡虫啉的代谢抗性中,MFO解毒代谢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主要作用,EST的作用较小,GST可能在灰飞虱的吡虫啉抗性中没有明显的作用。
二、灰飞虱吡虫啉抗、感品系不同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量分析
利用已克隆验证的57条P450基因片段,设计特异引物,对灰飞虱抗、感品系试虫的P450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通过半定量PCR发现,与敏感品系相比,CYP4Clv2、 CYP4C72、CYP6AY3v2和CYP353Dlv2四个基因在抗性品系中的表达量明显比在敏感品系中高。进一步利用实时定量PCR分析证实,CYP4C71v2、CYP4C72、CYP6AY3v2和CYP353Dlv2基因在吡虫啉抗性品系中表达量分别升高了1.67、7.96、8.94和1.82倍,统计差异显著,结果与半定量PCR一致。这些结果表明,过量表达的CYP4C71v2、CYP4C72、CYP6AY3v2和CYP353D1v2四个基因可能在吡虫啉抗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半定量PCR是高通量筛选抗性相关代谢解毒酶基因的快速有效方法。
三、吡虫啉对灰飞虱不同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诱导作用分析
以建湖敏感品系为材料,运用半定量PCR技术,对吡虫啉诱导前后的灰飞虱不同P450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用LD25剂量的吡虫啉诱导处理后4h,灰飞虱CYP4C71、CYP4C71v2和CYP439A1v3三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进一步对HX、JH、JH-S和JH-R四个灰飞虱品系的上述三个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CYP4C71、CYP4C71v2和CYP439A1v3三个基因在不同灰飞虱品系中均可被吡虫啉诱导,且在吡虫啉抗性灰飞虱品系中的诱导效应最明显。这表明,CYP4C71、 CYP4C71v2和CYP439A1v3三个基因可能参与了灰飞虱的吡虫啉解毒代谢过程。
|
|
|
|
1 |
陈宏明,林家威;万螟灵防治抗性二化螟效果好[J];植物医生;2002年02期 |
2 |
黄明度;害虫的抗药性:Ⅷ.农业螨类的抗性测定方法[J];昆虫知识;1983年02期 |
3 |
劲草;;便携式光合作用及气孔抗性测定仪[J];麦类作物学报;1984年04期 |
4 |
谢关林;王汉荣;张祥华;冯忠民;梁梅新;吕成钎;陈云槐;黄鹤亭;;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测定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90年06期 |
5 |
张永毅,邓兴平,魏绍祥,鲜宇清;桔全爪螨对水胺硫磷和氧化乐果的抗性测定[J];中国柑桔;1993年02期 |
6 |
陈达荣,钟捷英,陈细生;福州地区桔全爪螨对水胺硫磷抗性测定[J];植物保护;1990年03期 |
7 |
何上虹,梁铁麟,王士珍;蜚蠊抗性测试初报[J];昆虫知识;1986年03期 |
8 |
张永毅,邓新平,赵志模,刘映红;桔全爪螨对水胺硫磷和氧化乐果的抗性测定(简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9 |
林邦茂,胡军华,张权炳,李鸿筠,冉春,钱克明,田文华;桔全爪螨对克螨特的抗性测定[J];中国南方果树;1998年05期 |
10 |
刘芳;宋英;包善微;卢海燕;祝树德;梁国华;;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J];植物保护学报;2007年05期 |
11 |
安德荣,慕小倩,蔡马,吴姝;植物病毒复制抑制物的提取和其抗性测定[J];西北农业学报;1994年01期 |
12 |
JohannesKeiding;K.J.Brent;马光明;;农药抗性的检测、监测及危险性评价[J];农药译丛;1988年03期 |
13 |
陈雪涛;曹福根;刘功绍;胡世清;;晚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田间对比抗性测定[J];江西植保;2008年04期 |
14 |
赵瑷玲,项海兰;棉铃虫抗性测定结果简介[J];湖北植保;2000年01期 |
15 |
胡定汉,罗文辉,张大明,陈永高,胡道君;不同早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测定[J];湖北植保;2003年04期 |
16 |
杨俭美;为继续提高家蝇防治药效的反DDT抗性剂[J];昆虫知识;1964年02期 |
17 |
侯健;王赟;;不同杧果种质对炭疽病抗性的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J];中国南方果树;2011年02期 |
18 |
卢美光,赵建周,芮昌辉,范贤林,魏岑;棉铃虫对Bt杀虫蛋白抗性测定方法的研究[J];农药学学报;1999年03期 |
19 |
苏明胜;棉铃虫对五种药剂的抗性测定[J];湖北植保;1995年05期 |
20 |
M.D.Pathak;张明鹏;;水稻品种对叶蝉和飞虱的抗性[J];广东农业科学;197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