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

孙倩  
【摘要】:过去的五十年间全球经历了一个强变暖的过程。自1960年以来,中国地表温度升高了1.2℃,预计到21世纪末,平均气温还将上升1-5℃。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温升高是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生产与我国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华北平原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7%和56%;河南省近10年小麦平均种植面积约500万hm2,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2%,总产约占全国的27%。1986-2005年,河南省育成并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126个,对提高小麦单产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河南省1981-2010年30个农业气象站的冬小麦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及1960--2005年新育成的冬小麦品种各项指标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长度、积温需求和产量构成要素等变化特征及冬小麦新育成品种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目的在于阐明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的品种更新特征,评估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适应对策,为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有:1.30年来,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升高明显,营养生长期增温速率高于生殖生长期;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营养生长期日照时数减少速率高于生殖生长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生长季温度变化对产量要素的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区域品种更新的主要特征是出苗-抽穗天数减少(2.8-5.9d/lOa)、抽穗-成熟天数增加(1.3-2.5d/10a);完成各生育阶段所需积温(0℃)总体呈增加趋势,抽穗-成熟期尤为明显(26-50℃·d/10a)。有效穗和穗粒数与营养生长期长度或同期积温无显著相关,千粒重随生殖生长期延长而显著增加。豫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抽穗至成熟天数/出苗至成熟天数)或同期积温比(抽穗至成熟0℃积温/出苗至成熟0℃积温)随时间增加,积温比对产量变化的解释性高于天数比;豫中和豫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随时间增加,但积温比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单产提高与生育期天数比增加有关。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是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千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2.1960-2005年河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更新规律如下:新育成品种的株高随着育成年份的推移逐渐降低(5.1cm/10a)。适宜播种期在10月7日(+2d)到10月20日(±4d)之间,最早播种期变化幅度不大,最晚播种期呈逐渐推迟的趋势。全生育期天数和0℃积温年际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80年代之后新育成品种的全生育期逐渐缩短,8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新品种的0℃积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149.2℃·d/10a)。新育成品种的理论产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0.27t/hm2、2.4x105穗/hm2、1.2粒/穗和1.5g。千粒重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产量三要素中千粒重对增产的贡献最大。从品种的冬春性不同来看,冬小麦新品种呈半冬性增强,春性减弱的趋势。半冬性小麦品种的增产主要是由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带来的,而春性小麦品种的增产主要是由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造成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爱刚;熊友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五十年中国湿度区域变化趋势[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1期
2 马洁华;刘园;杨晓光;王文峰;薛昌颖;张晓煜;;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J];生态学报;2010年14期
3 黄晓云;林德根;王静爱;常晟;;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NPP时空变化[J];林业科学;2013年05期
4 黄珍珠;王华;陈新光;叶维端;;气候变化背景下“龙舟水”特征及其对广东早稻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5期
5 陈宝林;;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林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6 钱树静;;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J];生态经济;2011年10期
7 朱丽娟;刘青;;气候变化背景下美国发展低碳农业的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2年08期
8 靳英华;周道玮;;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吉林省生长季水热变化及其种植策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9期
9 王建源;叶文;李曼华;鹿健;;气候变化背景下山东省冬小麦发育期的变化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4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畅;;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新概念[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李永平;王晓峰;于润玲;;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趋势展望[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3 陈新光;王华;邹永春;林青山;蔡立;;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早稻播期的适应性调整[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高茂盛;范建忠;吴清丽;景毅刚;;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渭北旱塬气候变化及气候生产力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5 李辑;严晓瑜;王颖;;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近50年霜的变化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田咏梅;马艳;于进付;郭丽娜;董海鹰;;气候变化背景下环胶州湾城市气候环境特征分析[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杨理智;张韧;葛珊珊;黄待静;;基于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航道自然环境风险评估[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3第三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公众、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与应用[C];2013年
8 巢惟忐;米卫红;;气候变化背景下长三角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对策——基于DSR模型的评价研究[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王成己;王义祥;黄毅斌;翁伯琦;;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农业发展策略[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龚向前;;论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国际法应对与我国的选择[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程肖侠;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森林的演替动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孙倩;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曾逸天;气候变化背景下清洁发展机制法律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4 朱敏;气候变化背景下白马雪山生境质量评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5 原晓丽;气候变化背景下美国低碳农业法律制度及其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宋平;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低碳制造发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毛留喜;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N];中国气象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赵晓妮;全球城市须警惕“黑天鹅”事件[N];中国气象报;2014年
3 王兴华王作晖;做任何事都应想到植物保护[N];长江日报;2007年
4 记者 康民;灾害保险有助于国家减灾目标实现[N];中国保险报;2014年
5 张芊;重庆降水偏少现象仍将维持[N];西部时报;2006年
6 记者 冯君 通讯员 唐立岩;《低碳经济》被云南选为干部读本[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