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和播期播量及秸秆还田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摘要】:本文基于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生产现状与技术需求,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播期播量试验、氮肥试验和秸秆还田试验,较系统地研究了播期播量、氮肥水平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其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量和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强筋小麦徐麦31,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a),基追比均为5:5,其中225 kg/ha水平下再增设7:3和3:7两个基追比。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穗数和穗粒数呈现同样趋势,在225 kg/ha水平下基追比为5:5达到最高产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籽粒蛋白质总含量表现出增加趋势,在本试验设定范围内未达到最大值。根据施氮量与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间的拟合方程得出,在同时兼顾产量和品质时,施氮量为289.07 kg/ha达最高产量8266.9 kg/ha。2秸秆还田下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强筋小麦徐麦31,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还田处理(还田与不还田)和6个氮肥处理(0、75、150、225、300kgha-1,基追比为5:5,另在225kgha-1水平下增设基追比为7:3的处理)。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小麦的产量,主要是由于增加了每公顷穗数。秸秆还田显著增加籽粒总蛋白和干湿面筋含量,从而影响小麦的营养及加工品质。秸秆还田条件下增施氮肥增加了小麦穗数和穗粒数,导致小麦产量提高。根据秸秆还田下施氮量与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间的拟合方程得出,还田下施氮量为260.47 kg·ha-1时,达最高产量为7576.7 kg·ha-1;不还田下施氮量为359.04kg·ha-1时,达最高产量为7680.8 kg·ha-1。表明在秸秆还田下,较低的施氮量就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两者的最高产量差异不明显。3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强筋小麦徐麦31,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播期处理(播期设置从10月1日至28日,间隔7天),同时各播期处理下分别设置3个播量水平(大中小播量)。播期越早,生育进程相对就越快。不同播期和播量间公顷穗数、穗粒数及产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以中播量适期播种处理的小麦最高,而在晚播条件下,大播量处理的产量较高。降落值随着播期的推迟和播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湿面筋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据播期播量与产量的三维分布图得出,江淮地区以徐麦31为品种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日~7日,播量为17.5万/亩左右。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