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CmGATA12的克隆与功能初步鉴定
【摘要】: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菊花的自然花期大都集中在秋季,受光周期的影响较大,且花期较集中,不能满足市场的周年均衡需求。因此,为提高菊花周年供应能力,花期改良一直是菊花育种的重点。分枝是菊花重要园艺性状之一,直接影响其栽培方式与观赏品质,目前,菊花分枝的生理特征已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但其遗传机制仍不明确。开展菊花开花机理和分枝调控相关优异基因的发掘,将为菊花花期和株型分子育种提供重要的基因储备与理论依据。有研究表明,GATA转录因子可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调控植物花期和响应环境胁迫。但是有关菊花GATA的克隆和功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以菊花品种‘清露’为材料,通过基因克隆、遗传转化等方法,初步探究了 CmGATA转录因子的功能,为GATA转录因子调控菊花花期和分枝的分子机理深入研究和育种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对CmGATA12基因进行克隆,并通过CmGATA12基因在菊花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检测、亚细胞定位、转录激活活性分析,发现CmGATA 12基因在菊花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菊花开花转录组中发现CmGATA12基因在破蕾、初绽和盛花期的表达量不断提高。亚细胞定位显示,CmGATA12既定位在细胞核中,也定位在细胞膜中,且CmGATA 12具有转录激活活性。2、通过对比野生型拟南芥和CmGATA12转基因拟南芥开花时间、莲座叶片数,并对CmG4 TA12转基因植株中促进开花和抑制开花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CmGATA12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开花时间均早于野生型植株,开花天数较野生型植株平均早8.7天;开花时的莲座叶片数均少于野生型拟南芥植株,莲座叶片数较野生型植株平均少1.9片。促进开花的基因AtGI和AtSPL5在转基因株系中较野生型拟南芥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AtGI表达量是野生型植株表达量的1.6-1.8倍;AtSPL5表达量是野生型植株表达量的1.3-1.6倍。抑制开花的基因AtSVP、AtFRI、AtTOE1和A1TOE2在CmGATA12转基因株系中较野生型拟南芥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AtSVP表达量比野生型表达量下调0.4-0.7倍;AtFRI表达量比野生型表达量下调0.4-0.6倍;AtTOE1表达量比野生型表达量下调0.3-0.4倍;AtTOE2表达量比野生型表达量下调0.5-0.6倍。表明CmGATA12具有促进植物开花的功能。3、通过对比野生型拟南芥和CmGATA12转基因拟南芥的分枝数,并结合CmGATA12转基因中抑制分枝基因与野生型拟南芥中表达量的对比分析。发现CmGATA12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一级、二级和三级分枝数均多于野生型植株,野生型的拟南芥植株一级、二级和三级分枝数分别为1.2、1.3和0。CmGA1TA2转基因株系中,CmGATA12-6的拟南芥一级、二级和三级分枝数为3.4、2.6和3.3;CmGATA12-10的拟南芥一级、二级和三级分枝数为3.9、3.1和5.4。抑制分枝的基因AtBRC1、AtBRC2和AtMAX2在CmGATA12转基因株系中较野生型拟南芥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特别是基因AtBRC1表达量下调显著,AtBRC1表达量是野生型表达量的0.1-0.2倍;AtBRC2表达量是野生型表达量的0.6-0.8倍;AtMAX2表达量是野生型表达量的0.4-0.5倍。表明CmGATA12同时具有促进植物分枝的功能。
|
|
|
|
1 |
刘云霞;张卫;孙国新;;拟南芥体内水杨酸对砷积累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1年11期 |
2 |
陈丽玲;吕龙宝;杨仁华;何保丽;王利梅;曾河;刘汝文;;驯化和野生型树鼩消化道P物质的比较[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5年03期 |
3 |
梁敏,陈元仲,吴勇,杨旭伟,吕联煌;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对HL-60细胞的作用[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年02期 |
4 |
郑蕴纯;程燕玲;林琳;朱宝仪;陈学梅;;探究不同酒精浓度对野生型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基于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实验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20年17期 |
5 |
翁立新,付小兵,李秀霞,孙同柱,郑曙云,陈伟,黎君友;改构型和野生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剂量-效应关系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年02期 |
6 |
畅志鹏;孙莹莹;李佳阳;龚春梅;;柠条CkCAD基因的克隆转化及其抗旱功能分析[J];草业学报;2021年03期 |
7 |
朱葆华;王丽娜;杨官品;赫勇;李色东;潘克厚;;转基因与野生型三角褐指藻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4年01期 |
8 |
田新霞,王晋芬,张晋夏,杜娟,彭颂先,吴浩强;野生型PTEN转染对胶质母细胞瘤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
9 |
冀芦沙;于守超;赵燕;王曰文;王洪霞;;拟南芥高迁移率族蛋白B族基因表达模式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2年03期 |
10 |
汲振余;李肖蕖;禹丽娜;赵立群;张聚真;裘一兵;张亚冰;裘宋良;杨观瑞;;野生型抑癌基因PTEN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
11 |
李艳利,王若宁,李崇勇,徐桦,朱自路,陈丙莺;野生型p53cD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2 |
宋玉伟;陈家宝;刘宗才;;拟南芥二氧化碳突变体生理特性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
13 |
李琳琳;王凤茹;韩建民;董金皋;;拟南芥干旱敏感突变体的筛选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
14 |
王稳;靳丽宇;张利辉;;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在拟南芥中的作用位点研究[J];华北农学报;2020年01期 |
15 |
吴岩,舍英,李文梅,张青云,吕有勇;人野生型P~(53)基因与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染[J];解剖学杂志;1996年04期 |
16 |
王吉伟;野生型P53生物合成的负反馈调节[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6年04期 |
17 |
杨粤军;李旭;李彦;郭新红;;拟南芥野生型与隐花素突变体光调节的蛋白质鉴定与聚类分析(英文)[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2年01期 |
18 |
魏麟;佘朝文;伍贤进;刘胜贵;蒋向辉;李胜华;刘良科;;水稻向重力性突变体与野生型农艺性状的比较[J];湖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
19 |
冯辉,李校堃,吴晓萍,苏志坚,郑青,黄亚东;减少寡聚体形成的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改造[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