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猫真菌性皮肤病临床检查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及治疗方法比较
【摘要】:国内关于猫皮肤真菌病的发病情况调查及药物治疗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调查了上海市猫皮肤真菌病的流行病学情况,比较了临床常用的皮肤真菌病检查方法,研究了不同药物对猫皮肤真菌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猫皮肤真菌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在临床诊疗中,为了在皮肤真菌病的检查上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本试验选取了直接拔毛镜检、皮肤细胞学检查、DTM真菌显色培养基培养任一结果为阳性的195只猫作为皮肤真菌病阳性病例,在这些病例上比较了伍德氏灯检查、直接拔毛镜检、皮肤细胞学检查、DTM真菌显色培养基真菌培养这四种临床常用皮肤真菌病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优缺点。结果表明,伍德氏灯的检出率达84.6%,拔毛直接镜检检出率为78.5%,细胞学检查检出率略低,为62.6%,DTM真菌显色培养基培养阳性率最高,为96.2%,且可用于进行菌种鉴定。进一步对DTM真菌显色培养基培养方法进行评估,选取52个病例进行DTM显色培养基真菌培养,结果显示50例培养成功,对这50例病例进行菌种鉴定,其中94.0%为犬小孢子菌。综上所述,由于DTM真菌显色培养基敏感性最高,因此推荐在临床使用真菌培养作为诊断的标准,伍德氏灯检查作为临床猫皮肤真菌病的筛查方法,且伍德氏灯可用于辅助其他检查采样,以提高其他检查的检出率。回顾性分析了上海鹏峰宠物医院一年接诊的猫病例,猫皮肤病的发病率占所有病例数的19.6%,皮肤真菌病的病例数占猫皮肤病总数的70.9%。全年均有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生,其中六月至十一月高发。各个年龄均有发病,但主要发病年龄在一岁以前,占皮肤真菌病病例量的76.4%,在一岁以内,又以2-6月龄高发,占一岁以下发病病例的85.2%。一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各个品种均有发病,发病率未见明显差别。性别对猫皮肤真菌病的发病无明显影响。为研究伊曲康唑胶囊,盐酸特比萘芬片以及氟康唑注射液对猫皮肤真菌病的治疗效果,本试验选取了 80只患有皮肤真菌病的猫,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口服药伊曲康唑胶囊10mg/kg/天,盐酸特比萘芬片10mg/kg/天和盐酸特比奈芬片30mg/kg/天,连续4周以及氟康唑注射液10mg/k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连续4次。结果表明,伊曲康唑胶囊10mg/kg/天与高剂量盐酸特比萘芬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5%和90.0%,在临床使用效果很好。而低剂量盐酸特比萘芬和氟康唑注射液的临床有效率不佳,分别为60%和50%。在不良反应方面,伊曲康唑和高剂量盐酸特比萘芬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为5%,且症状较为轻微,停药后均很快恢复正常。而低剂量盐酸特比萘芬和氟康唑注射液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因此,推荐伊曲康唑和高剂量盐酸特比萘芬片作为猫皮肤真菌病的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