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育秧苗特征特性与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摘要】:
以中粳武育粳3号、杂交中籼汕优63、晚粳武运粳7、8号、
武香粳9号等品种为材料,结合全省旱育稀植试验示范和丰产方
数据分析,研究了水稻旱育秧苗特征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栽培技
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水稻旱育秧苗与湿润秧苗相比,出叶较慢、苗体偏小,
秧苗营养体处于弱势,但分蘖和白根数上明显处于优势,尤其是
低位大分蘖优势更突出。
2.旱育秧苗全株和叶片、茎鞘、根系中的可溶性总糖和淀
粉含量均比湿润秧苗显著提高,可溶性总糖含量差异较大,而淀
粉含量差异相对较小,旱育秧苗地上部茎鞘和叶片贮藏的碳水化
合物较多。旱育秧苗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湿润秧苗,叶片含量最
高,其次是茎鞘,根系最低,其中硝态氮含量尤为突出,不同部
位硝态氮含量顺序为茎鞘>根系>叶片,而湿润秧为根系>茎鞘>叶
片。旱育秧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和脯氨酸的含量均比
湿润秧苗高。
3.同秧龄的旱育秧苗根系鲜、干重的绝对值低,但根系吸
收面积和根系活力等各项指标均极显著高于湿润秧苗。
4.旱育秧苗移栽时叶片中的GA、CTK、IAA和根系中GA、
CTK的含量均极显著地低于湿润秧苗,而叶片中的ABA和根系
中的ABA、IAA则极显著高于湿润秧,移栽后3d,旱育秧叶片
和根系中的GA、CTK、IAA含量迅速增加,并极显著高于湿润
秧,而ABA含量大幅降低,表明旱育秧苗在水分胁迫下,抑制
倪玉峰 水稻旱育秧苗特征特性与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了地上部营养体增大,而根系生长受影响较小,移栽大田后,水
分胁迫解除,有快速生长的趋势。
5.旱育秧苗移栽大田后,根系生长有一定的暴发力,新根
发牛数和最长新根均极显著多于湿润秧,但发根强度随时间椎移
而减弱。从返青活棵至N山期、抽穗期旱育秧苗根系都具有仇势,
是旱育秧苗移栽大田后早发快发、生育后期单株绿叶多于湿润育
秧的重要生理基础。
6.旱育秧苗在3叶期以前出叶较快,但整个秧苗期出lit速
度比湿润秧慢0.03张用左右,移栽大田后出叶速度明显加快,在
移栽后35d,叶龄进程与湿润秧苗几乎相当,最终,旱育秧总叶
片数比湿润育秧多0.5张左右。旱育秧分桑优势明显,尤其是低
位一次分孽优势史加明显,移栽大田后,群体动态有前期早发,
中期稳长,后期缓降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形成高光效高
产群体。群体LAI升降平稳,在孕穗期达最大值,抽穗期中、下
层有较适宜的绿色叶面积,抽穗后仍然保持较多单茎绿叶数,直
至成熟,叶片功能期较长。旱育秧大田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
比湿润育秧高,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期净积累量占产量的比例也高
于湿润秧,具有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高,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的群
体干物质积累量高的特点。
7.旱育秧苗床应首先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耕层深厚
的菜园地或旱地,地势较低的水稻秧池不宣作苗床。苗床培肥和
控水可明显增加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和能量
代谢,改善苗床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十壤肥力和缓冲能力,以猪
灰+人粪尿+草木灰培肥苗床时,土壤理化性状有较大的改善,有
利于秧苗生长,提高了秧苗素质。
8.旱育秧超高产栽培主攻途径是在获耿适宜穗数的基础上,
主攻单穗重。应针对不同品种特性,适当扩行稀植(抛人 在株
2
南京农业大学2000届硕士学位论文
距为 10cm条件下,武育粳 3号以行距 26.7cm为宜,汕忧 63以
行距30cm为宜,武香粳9号抛栽以每亩1.4叫.6万穴/亩为直,
行利于降低群体起点和高峰苗,提高成穗率,获得高产。肥料运
筹上,在总用氮肥相同条件下,基赣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武育粳
3号以5:5为宜,汕优63则以4 6为宜。穗肥在倒4、3叶期
等量分次施用增产效果最好,抽穗期总颖花量高,叶面积适宜,
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均最高,群体光合势和净同化率较高。在旱
育稀植条件下,在群体茎蔡苗达预期穗数的7040%时开始脱水
搁田,有利于提高成穗率,促进群体平稳发展,建_止抽穗期高光
效高产群休。采取返青后至有效分蒙临界叶龄期保持浅水层,之
后伞二次枝梗分化期,当士水层下降个30kpa以下即灌浅水,二
次枝梗分化期至出穗后 20d,〕士水势下降罕l 以卜时灌浅
水,其后至成熟前7d,当土水势下降至上0kpa以下时灌浅水,是
旱育秧节水高效灌溉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S511.601;S511.604.8
|
|
|
|
1 |
茅弼华,马谈斌,谢成林,谢仁康,张存銮;水稻旱壮秧培育的苗床肥力指标及其培肥技术[J];中国稻米;1997年01期 |
2 |
林文,李义珍,郑景生,姜照伟;施氮量及施肥法对水稻根系形态发育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J];福建稻麦科技;1999年03期 |
3 |
郑景生,庄占龙,黄育民,李义珍,林桂武;杂交稻氮素水平与物质生产关系的研究[J];福建稻麦科技;1994年03期 |
4 |
黄育民,李义珍,郑景生,庄占龙;杂交稻高产群体的氮磷钾素积累运转[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97年03期 |
5 |
周汉钦,林青山,陈文丰,江奕君,程俊彪,黄耀祥;超高产特优质水稻根系特点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1997年06期 |
6 |
林鉴钊,陶春娘,何礼健,江立庚,韦善清,何龙飞,徐建云;新式旱育秧苗叶片的解剖学观察[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
7 |
邱泽森,金建松;高产水稻的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研究[J];耕作与栽培;1994年03期 |
8 |
夏廷茂;水稻旱育浅植栽培技术试验研究[J];耕作与栽培;1995年06期 |
9 |
陈以峰,周燮;异戊烯基腺苷组细胞分裂素的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J];华北农学报;1996年01期 |
10 |
汤俭民,毛惠民,汪积章,桂柏文,萧应安;杂交早稻旱育大苗直接抛栽试验示范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1989年01期 |
|
|
|
|
|
1 |
张怀俊;六环教学模式探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2 |
朱小茜;耿明;鲁红侠;;云南烤烟标样烟叶中多酚类化合物与等级的关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3 |
董晓霞,郭洪海,孔令安,赵树慧;杂交酸模耐盐性鉴定的生理指标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
4 |
柳展基,于翠梅,张月杰,李晓燕,刘世强;不同盐浓度下水稻胚性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
5 |
杨百战,王成超,杜绍印,庄兆金,李勇;豫粳6号水稻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
6 |
许传山,郑斯仁,丁序飞,孙学亭,金兴旺,王静;水稻旱育精作时空理论与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2期 |
7 |
刘鹏,刘庆忠,王勇,李新华;喜温作物的低温损伤及其抗冷性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8 |
魏秀俭;玉米自交系耐旱性的模糊隶属函数法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
9 |
杨百战;朱峰年;毛瑞喜;谢华玉;吴清涛;李勇;;水稻新品种阳光200的选育与栽培技术要点[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
10 |
张利;隋新霞;王羽;樊庆琦;李根英;楚秀生;黄承彦;;不同熟性小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