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gagal基因转入大豆和大豆体细胞胚培养的初步研究
【摘要】:本研究用南方地区的大豆作为受体材料,进行子叶节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探讨了本地区大豆子叶节器官发生以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出3个南方大豆材料,以子叶节为受体材料,初步建立适合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获得3株gaga1基因PCR检测阳性的转基因大豆植株。对大豆体细胞胚发生途径也进行了初步研究,筛选到几个较易诱导体细胞胚的基因型。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子叶节器官发生途径的再生频率在不同大豆基因型之间差异较大。筛选出10个再生性较好的基因型,其中M02的再生率最高,为80%;其次是常熟散子黄豆,为73%。
2、不同大豆基因型对农杆菌菌株的易感性差异较大,筛选出南农18-6、南农88-1和常熟散子黄豆这3个易感性较好的基因型。
3、通过试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获得5株转gaga1基因烟草植株,测试gaga1基因对烟草花器官发育的影响,发现烟草花器官产生变异,并且其T_1代遗传稳定。
4、获得3株转gaga1基因PCR检测阳性的大豆植株,其中南农18-6有1株,转化率为0.20%;常熟散子黄豆有2株,转化率为0.24%。
5、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筛选到肥西黑豆和云霄乌子豆2个体细胞胚诱导较好的基因型,体细胞胚胎发生率分别是19%和13%。初步建立适合南方大豆材料的体细胞胚诱导、增殖和成熟的组织培养体系。
|
|
|
|
1 |
任巧茹;大豆种子的科学贮藏[J];大豆通报;1996年04期 |
2 |
王艳杰;;大豆种子贮藏要点[J];农村科学实验;2008年10期 |
3 |
;积极推广使用钼肥拌种大豆[J];吉林林业科技;1973年02期 |
4 |
李国祯;李绍武;;大豆留种地技术指导与经验总结[J];农业科学通讯;1957年03期 |
5 |
陈俊英;;用重氢选种[J];农业科技通讯;1984年11期 |
6 |
郑成超,邹琦,程炳嵩,金锡奎;不同水势环境对大豆种子活力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1年01期 |
7 |
杨宏宝
,魏秋萍
,于成喜
,王素梅;大豆种子使用年限对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新农业;1992年11期 |
8 |
郭玉虹;大豆种子繁殖田应采用的技术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4年02期 |
9 |
宋茜英;;大豆种子越夏贮藏技术[J];种子世界;1996年06期 |
10 |
许月,朱长甫,石连旋,盛艳敏,苗以农;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研究概况[J];大豆科学;1998年03期 |
11 |
彭伟,李广忠,王金福;大豆种子包衣技术应用[J];中国农技推广;1998年03期 |
12 |
王江;;大豆种子贮藏技术[J];中国种业;2006年01期 |
13 |
王天勇;;高寒地区大豆综合高产法[J];农民致富之友;2006年03期 |
14 |
徐鹏飞;张淑珍;吴俊江;韩英鹏;张大勇;李文滨;杨传平;;利用卡那霉素对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大豆的筛选研究[J];大豆科学;2006年03期 |
15 |
谢皓;Gyorgy Vegvari;Gergo Sandor;南张杰;陈学珍;;大豆品种香豆雌酚含量的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6 |
严玉听;;孟山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加速玉米、大豆种子上市计划[J];农药市场信息;2009年23期 |
17 |
邵华为;;东北大豆种子主要稀土元素含量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年05期 |
18 |
许二开;;大豆拌钼能增产[J];山西农业科学;1983年03期 |
19 |
兴国;;大豆增产妙法[J];北方园艺;1993年02期 |
20 |
原亚萍;陈学军;许耀奎;李国全;朴铁夫;;平阳霉素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J];核农学通报;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