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_3-BAC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的研究
【摘要】:本文选用O_3和GAC工艺在小试试验中对水中的典型污染物2,4-二氯苯酚(2,4-DCP)进行处理,考察各有关参数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并以南京市扬子石化水厂的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工艺进行了现场中试(2m~3/h)试验。试验分析研究了水中污染物的臭氧化特性以及生物活性炭滤床的处理特性,考察了该工艺的处理效果,并与并列运行的其它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对而言,臭氧投加量在0-10mg/L范围内,高剂量短接触时间的投加方式更经济。在臭氧投加量在10mg/L的情况下,去除2,4-DCP比较合适的臭氧接触时间为15min;在15min的反应时间内,随着pH值的增大,2,4-DCP的去除率基本上也是逐渐增大的趋势。研究了振荡时间、温度、pH、腐殖酸投加量等因素对两种活性炭(PJ-20、ZJ-15)吸附微污染水源水中微量2,4-DCP效应的影响。同时对吸附等温进行Langmuir方程、Freundlich公式和BET公式曲线拟合。结果表明:2,4-DCP在PJ-20型活性炭吸附效果稍好于ZJ-15型;温度有利于活性炭对2,4-DCP的吸附;酸度应控制在pH值小于8的条件下进行;腐殖酸加入量对吸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试平台中,臭氧化对水中COD_(Mn)和UV254去除效果不明显,但在臭氧化使腐殖酸分子量变小的情况下,生物活性炭出水对UV254的去除率可以高达95.8%;在臭氧预氧化的情况下,BAC处理水的溶解氧比没有臭氧化的出水平均高2.5mg/L左右。综合各水质指标的去除情况,臭氧投加量以2.0mg/L为宜。BAC柱对氨氮、COD_(Mn)和UV254的去除主要在炭柱的上部分,变化趋势与溶氧沿炭层的变化以及炭柱中的生物量分布趋势基本一致。BAC柱的空床接触时间以14.5min左右为宜。
利用本中试平台的可组合性,根据不同的水源水质,选择常规工艺和生物活性滤池深度处理工艺与以O_3/BAC工艺为核心的两条工艺进行处理效果的比较。常规工艺
|
|
|
|
1 |
张云霞,邢国平;生物活性炭滤池预处理微污染水源的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2 |
李德生,黄晓东,王占生;生物沸石反应器作为微污染水源预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
3 |
李燕莉,丁忠浩,王刚,高楠,李敬苗;微污染水源水中磷的去除[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8期 |
4 |
黄伟;;改进微污染水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果研究[J];环境;2008年S1期 |
5 |
熊正为,陈春宁;微污染水源水传统处理工艺的强化措施[J];中国锰业;2001年01期 |
6 |
邵林广,范艳丽;微污染水源水净化技术[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11期 |
7 |
刘帅;李晓婧;谭婧婧;张建福;;活性炭吸附在微污染水源处理中的应用前景[J];科技资讯;2009年18期 |
8 |
原武斌;;悬浮填料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9年12期 |
9 |
吴为中;不同生物预处理方式处理受污染水源水的特点研究[J];给水排水;2000年07期 |
10 |
王利平;罗真;徐金妹;郭迎庆;董良飞;;高锰酸钾-沸石联用预处理微污染运河水的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11 |
夏安林;;中小型水厂微污染水源改进工艺提高水质措施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01期 |
12 |
梁娟;普红平;邹成鸿;洪翩翩;;曝气生物滤池在微污染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西南给排水;2009年06期 |
13 |
张旭;张小波;;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1年02期 |
14 |
颜家康;;微污染水源深度处理工艺及效果[J];上海铁道科技;2006年02期 |
15 |
朱伟东;王雷;王吉生;;浅谈纳滤膜技术在铁路给水深度净化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08期 |
16 |
张鲁滨;;胜利油田微污染水源水净化技术探讨[J];今日科苑;2008年14期 |
17 |
翁利丰;赵明雷;夏玮;孙月奇;沈亮;;弹性填料和悬浮球填料在生物预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11年07期 |
18 |
张宏伟;黄东海;陈中元;;我国城市给水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1998年03期 |
19 |
俞三传,高从堦,张慧;纳滤膜技术和微污染水处理[J];水处理技术;2005年09期 |
20 |
汪恂;宛海燕;;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山西建筑;2008年3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