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形态建成模型及虚拟生长研究
【摘要】:
虚拟作物基于作物结构模拟技术和图像表达技术,在计算机上以可视化的形式描述作物的生长状态。虚拟作物可促进人们对作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和感知,为分析作物结构功能关系、设计理想株型、调控生长模式等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旨在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结合水稻生长模型相关输出,建立水稻器官、个体与冠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模型,进一步运用L系统技术,初步实现水稻器官、植株及冠层的虚拟表达,以期为构建数字化、可视化作物生长系统奠定基础。
首先,在试验观测的基础上,分析了水稻叶片平面形态特征、叶角动态变化规律、叶长叶宽关系以及主茎与分蘖同伸叶片的长度关系。结果表明:叶片宽度随叶长方向可用二次方程进行拟合;叶角随叶龄发育可分四个变化阶段;叶长与叶宽的关系可用幂指数函数描述,不同品种类型水稻分蘖与主茎同伸叶片的叶长比随分蘖叶序呈二次曲线变化。进一步利用上述关系与主茎分蘖叶片同伸原理,耦合水稻叶龄、叶面积和茎蘖数模拟模型,构建了预测水稻叶片几何参数(叶长、叶宽)的动态模型。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的初步检验表明,叶片几何参数分析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生长条件下水稻不同叶位叶片的几何参数。
通过对水稻叶片的受力分析,推导了叶曲线方程,在对其影响系数进行参数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方程求解。叶曲线方程的灵敏度分析显示,方程较好地体现了叶长、叶宽、叶形、比叶重和叶片形变系数等参数对叶脉空间形态的综合影响,与生产中水稻株型特征变化相一致。利用三维数字化仪获得的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叶脉空间坐标试验数据对叶曲线方程进行了模拟分析,表明叶曲线方程可以合理而可靠地定量描述水稻叶曲线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
根据试验资料,分析了水稻茎秆节间长度、粗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主茎与分蘖叶鞘长、茎秆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节间长度随伸长节间的变化规律可用幂指数方程描述,节间粗度随伸长节间数呈二次方程变化,分蘖与主茎同伸叶鞘长度比随分蘖叶序呈二次曲线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生长模型株高、叶龄等输出,构建了叶鞘长度、节间长度的形态建成模型,并利用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可靠性检验。
在连续观察不同品种和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穗结构的基础上,对水稻穗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及参数化处理。结果表明:一次枝梗长与穗长之比随穗轴节位呈两次函数变化,不同品种类型之间的参数变异较大;一次枝梗上的二次枝梗数与一次枝梗长度呈线性变化;一次枝梗基本均匀着生于穗轴上,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的节间距离变化不大。进一步利用水稻生长模型输出的穗粒数和一次枝梗数分析了二次枝梗的空间分布;根据穗轴受力平衡原理,推导了穗轴空间形态曲线。并利用利用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
根据对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明确了水稻种子根与各节位不定根的发根时间、数量、伸长速度、伸展方向等基本特征及影响因子,进一步提出了根系生长特征及根系构型的定量模拟方法,并初步实现了水稻根系生长的虚拟表达。
在不同器官形态建模的基础上,以节间及其着生叶或穗为单位,将整个水稻植株分解成若干生长单元,来描述水稻植株的冠层拓扑结构;利用Logistic曲线模拟器官伸长过程;进一步根据器官伸长与叶龄发育的对应关系,结合生长模型输出的累积生长度日,确定了各器官的初始伸长时间和伸长历期,构建了水稻植株冠层结构动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
最后,运用虚拟植物中常用的L系统方法,结合水稻器官、植株和冠层的形态特征,提取了水稻植株、根、穗结构的L系统规则,并实现了水稻植株生长的虚拟表达。进一步根据主茎叶龄、分蘖数、相同位置器官几何参数的差异,初步提出了虚拟水稻冠层的实现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S511
|
|
|
|
1 |
王方石;L-系统在植物模拟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2 |
魏琼,蒋湘宁;基于D0L系统的树木三维可视化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3 |
姜妙男,林英子,朴永振,朱虎烈;水稻叶片出生期与器官伸长各期的对应关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4 |
龚振平;不同营养水平水稻株高及构成变化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7年06期 |
5 |
章家恩,黄润,刘楚生,尧卫民,刘子凡;玉米株叶形态结构的可视化模拟初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6 |
陈昭炯;基于L-系统的植物结构形态模拟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0年08期 |
7 |
赵星,deReffyePhilippe,熊范纶,胡包钢,展志岗;虚拟植物生长的双尺度自动机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1年06期 |
8 |
戚昌瀚;水稻生长日历模拟模型研究综合报告[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9 |
刘桃菊,唐建军,戚昌瀚;基于分形L-系统的植株形态模拟[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10 |
刘桃菊,唐建军,戚昌瀚;水稻形态的分形特征及其可视化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年05期 |
|
|
|
|
|
1 |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
2 |
吴俊生,宫德英;稻稗杂交及其后代植株的RAPD标记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
3 |
曹宏鑫,任德昌,王旭清,董玉红,王法宏,高亮之,金之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决策研究概述[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
4 |
杨英民,诸葛建堂,刘桂启,薛明儒,赵理,赵秀山;水稻新品种临稻10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1期 |
5 |
朱其松;张洪瑞;张士永;宋克勤;高苓昌;陈峰;宫德英;;山东省地方水稻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及抗性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6 |
汪宝卿;曹宏鑫;张春雷;;长江中游冬油菜群体干物质和叶面积模拟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7 |
刘淑云;封文杰;王风云;李景岭;;基于PDT的温室茄子发育模拟模型[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
8 |
赵理;王新娟;刘伟;;水稻新品种大粮203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
9 |
赵理;王新娟;王世伟;;不同移栽秧龄对麦茬夏稻分蘖生产力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
10 |
吴俊生,姚永湘,彭慕良,李桂生;外引稻种在山东济宁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利用价值[J];山东农业科学;1994年03期 |
|
|
|
|
|
1 |
罗志祥,朱启升,苏泽胜,施伏芝,阚画春;协优57穗部性状及不同抽穗期分蘖成穗规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7年03期 |
2 |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
3 |
赵春江,陈立平,杨宝祝;小麦形态诊断计算机图像智能化识别系统[J];北京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
4 |
杨守仁,张龙步,陈温福,徐正进;水稻超高产育种要在协调矛盾中求发展[J];中国稻米;1997年02期 |
5 |
程式华,廖西元,闵绍楷;中国超级稻研究:背景、目标和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稻米;1998年01期 |
6 |
李荣田,崔成焕,秋太权;黑龙江省不同粳稻品种穗部性状差异及其对结实率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7 |
李荣田,秋太权,崔成焕,姜廷波;水稻品种类型间产量构成因素对肥力反应差异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8 |
李荣田,崔成焕,秋太权;水稻穗型构成性状对肥力反应的品种间差异[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9 |
姜妙男,林英子,朴永振,朱虎烈;水稻叶片出生期与器官伸长各期的对应关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10 |
康绍忠,熊运章;干旱缺水条件下麦田蒸散量的计算方法[J];地理学报;199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