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铅在鸡种蛋和胚胎中的沉积及其对鸡胚肝、肾毒性机理的研究
【摘要】:
铅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重金属,被称为三大毒害金属之一,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在环境体系和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检测出。铅被广泛使用,尤其近20年来,铅的使用量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中的使用,大量的使用可以导致当地的和全球的空气,烟尘以及土壤污染。铅是对人体危害极大的一种重金属,它对神经系统、骨骼造血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均有危害。国内外对于人类和小鼠等哺乳动物铅中毒方面的研究很多,鸟类的研究多集中于野生种类,对于从饲料中添加铅来探讨铅的沉积及其对鸡胚胎毒性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饲料为污染源,以集约化饲养的家禽鸡为实验动物,研究了饲料中铅在种蛋中的沉积情况以及铅在胚胎各组织器官中的沉积,了解铅沉积的器官特异性;通过组织病理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来了解铅对肝、肾细胞结构的影响;同时通过对胚胎肝、肾抗氧化酶的影响探讨铅对禽类胚胎的毒性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铅的毒性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重金属在鲜蛋中的沉积情况
本论文对江苏南京地区市售各产地和鸡种的鸡蛋进行随机采样,根据国家无公害标准检测重金属残留情况,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鸡蛋各种重金属污染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无论蛋清、蛋黄还是全蛋,无论是产地还是品种,除无公害蛋以外,铅都毫无例外的超过无公害标准,铅沉积量蛋清在0.2054~0.5817mg·kg~(-1)之间,蛋黄在0.3788~1.2918 mg·kg~(-1)之间,全蛋在0.3365~0.8787 mg·kg~(-1)之间,蛋黄中沉积最多。因此,铅在鲜蛋中的超标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应引起足够重视。
2.饲料中不同含量铅在种蛋中的沉积及其影响
通过在伊莎褐(ISA)种鸡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铅,研究铅在种蛋各成分中的沉积以及铅对种蛋品质的影响,实验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铅含量为3.55mg·kg~(-1))、15mg·kg~(-1)、30mg·kg~(-1)、60mg·kg~(-1)组,实验期为30天,分别于实验第0、5、10、15、20、25、30天测定种蛋各成分中的铅含量。结果表明,饲料中铅的添加和沉积时间影响其在种蛋各成分中的沉积,同时影响蛋的品质。在短时间内,铅对蛋重无影响,对蛋形指数有影响但无规律性,说明铅可能引起蛋的畸型。铅主要沉积在蛋壳中,其次沉积于蛋黄中,其含量都显著高于蛋清和全蛋。蛋壳铅的沉积使蛋壳厚度变薄,蛋壳强度无差异,同时破蛋率显著下降。
当沉积到第25天时各成分铅含量达到平衡,蛋壳铅量与全蛋铅量之间相关系数为0.857,达到了显著的水平,逐步回归结果为y=1.845*10~(-2)a+0.265(y为全蛋铅含量,a为蛋壳铅含量),提示可用蛋壳铅含量预测全蛋铅含量。饲料中铅含量在15mg·kg~(-1)以下时并未显示出与对照组的显著差异。饲喂第25天的种蛋作为后期实验的采样时间。
3.饲料中不同含量铅在不同胚龄鸡胚各器官中的沉积情况
取饲喂至第25天的种蛋进行孵化,在孵化至第9、14和19天时,取鸡胚胎进行各器官的铅沉积的测定,探讨了饲料中不同含量铅在鸡不同胚龄各器官中的沉积情况。结果表明,鸡胚生长到14天时各器官铅的沉积量最多,沉积量大小顺序依次为肾脏、肝脏、肌肉。各组肌肉铅含量都小于国家标准。在饲料中添加铅至30mg·kg~(-1)时,铅在鸡胚中的沉积已达极限,30mg·kg~(-1)组14天鸡胚肾脏、肝脏和肌肉的铅含量分别达到了1.2193mg·kg~(-1),0.2714mg·kg~(-1),0.1446mg·kg~(-1)。随着饲料铅含量的增加,并未出现鸡胚各组织中铅沉积量的增加。饲料铅含量与14天和19天鸡胚肾脏铅含量相关性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574和0.380。
4.饲料中不同含量铅对不同胚龄鸡胚肝、肾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组织病理学的分析和重金属沉积相关数据的结合对有关重金属对活体组织影响的研究可以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本文通过对不同胚龄鸡胚肝肾组织病理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探讨了饲料中不同含量的铅对三个胚龄鸡胚病理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鸡胚生长到9天时,铅对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鸡胚9天时的肝脏细胞器较生长到14天和19天时种类少,数量少。同时,肾细胞中的细胞器较肝细胞中的丰富,种类多。
对于肝脏,当鸡胚生长到14天和19天,饲料铅含量达到15mg·kg~(-1)时,可引起肝细胞轻微病变,而饲料铅含量达到30mg·kg~(-1)时,肝脏组织结构才可发现明显病变现象。肝脏亚细胞对铅更为敏感。对于肾脏,无论是14天还是19天的鸡胚,当饲料铅达到15mg·kg~(-1)时,肾脏组织和肾细胞内细胞器结构均可见明显的变化,因此,肾脏对铅的毒性较肝脏更为明显。同时发现,对于两种器官,饲料铅含量为30mg·kg~(-1)和60mg·kg~(-1)的损伤程度几乎相同,说明饲料铅为30mg·kg~(-1)已使肝肾的损伤达到最大。鸡胚期肝肾细胞变性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形、细胞间隙增加、核膜肿胀、线粒体肿胀,内部嵴不清晰,嵴断裂溶解,线粒体发生溶解以及炎症细胞的产生等。
5.饲料中不同含量铅对不同胚龄鸡胚肝、肾抗氧化能力影响的研究
通过鸡胚肝肾抗氧化酶活力的测定,部分的探讨了铅对鸡胚毒性机理。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各实验组,随着鸡胚的生长,肝肾的抗氧化能力有所变化,肝脏和肾脏中的MDA含量都随着鸡胚的生长而减少。肝脏抗氧化酶中SOD、GST活力降低,CAT和GR活力增加,而肾脏中所有的抗氧化酶活力都随着鸡胚的生长而降低。而对于饲料中铅的添加,当鸡胚生长到第9天时,肝脏中只有GST活力下降,而对于14天的鸡胚,只有肾脏CAT活力下降,其它酶都没有变化,只有当鸡胚生长到19天时所有的抗氧化酶活力才受到影响,随着铅的添加而下降。以上说明,随着胚胎的生长,铅对鸡胚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并不一致,而肾脏的抗氧化能力却显著下降。脂质过氧化反应并不是铅对鸡胚胎毒性的一个主要标志。铅对抗氧化酶的抑制是铅对鸡胚胎毒性的一个机制。同时结果表明肾脏是调节鸡胚抗氧化体系一个主要器官。
|
|
|
|
1 |
郝志明,马文芝,祁茂铜,闵亨辉;鸡胚原壳体外培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2 |
王选年;贾文科;银梅;岳峰;田献礼;;鸡新城疫病毒ND-xx08株F基因的克隆及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3 |
薛秀卿;;不同毒力的沙眼及包涵体性结膜炎病毒株在鸡胚中的生长[J];医学文摘(眼科学);1965年03期 |
4 |
张知良;;鸡胚白痢病的预防[J];动物医学进展;1985年02期 |
5 |
刘文蕙;伍荻藤;胡毓骥;曹春景;;应用鸡胚皮肤细胞增殖鸡痘弱毒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86年06期 |
6 |
李新人,林文娜,李友谊,林庆聪,夏仲豪;EGTA影响鸡胚水晶体生长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9年06期 |
7 |
罗国玲,杨维泰,刘波,赖良学;IL-2对体外培养鸡胚脑纹状体神经元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1997年03期 |
8 |
李广兴,孙宗禹,刘文周,阿哈买提·买买提;黑龙江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株的分离及某些生物学特性[J];中国兽医杂志;1997年11期 |
9 |
李建合,李健强,刘伯华;适应Vero细胞传染性腔上囊病毒X毒株对鸡胚的致病性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2000年09期 |
10 |
张国红,王泽明,何洪章,蒋治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控制[J];畜禽业;2001年11期 |
11 |
杜光辉,武莉英,杨征刚;新型食品“活珠子”[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1年10期 |
12 |
周彩琴,张才乔,曾卫东,解美娜;维生素E和槲皮素对多氯联苯引起的鸡胚肝细胞损伤的缓解作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年02期 |
13 |
李玉环,季相武,刘希凤,刘建民;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治[J];山东畜牧兽医;2004年05期 |
14 |
黄兰香;李建新;周林;潘国庆;;鸡胚液中蛋白质动态电泳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15 |
弋英;陈继明;王志亮;孙承英;鲍恩东;;SYBR GreenI模式荧光RT-PCR鉴别新城疫病毒毒力[J];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
16 |
史新娥;段玉兰;;鸡性别控制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06年04期 |
17 |
马玉龙;许梓荣;郭彤;尤萍;姜俊芳;;鸡肠上皮细胞的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J];中国兽医学报;2007年01期 |
18 |
梁俊昌;;鸡新城疫病例的实验室诊断[J];山东畜牧兽医;2008年06期 |
19 |
余飞;葛剑辉;倪黎纲;何先红;徐琪;李碧春;;鸡胚精原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年03期 |
20 |
谢春伏;刘虹;李庆锁;李杰峰;冯爱书;;鸡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免疫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