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五种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研究
【摘要】:
采用实地访问和田间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句容市五种农田生态系统30年来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农田生态系统主要营养元素N、P、K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及其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稻-油、稻-麦农田生态系统中,系统养分投入由有机养分为主转向以无机养分为主,N、P一直盈余,但盈余量逐渐降低,K由盈余转为亏缺,而且亏缺逐步加重;相比之下,稻-鸭-油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平衡有所改善,N、P盈余较少,K亏缺比较轻。
水稻-大棚草莓农田生态系统中,系统养分投入结构以有机养分为主,其中的N、P、K分别占各项总输入量的80.01%、57.65%、55.50%;N、P、K比例为1:0.28:0.70,基本合理:N、P、K盈余率分别为34.27%、264.47%、33.12%。
薯-油农田生态系统中,从系统外部输入的化学N、K养分逐年增加,化肥N、P、K输入比例失调,而有机肥输入逐渐减少;N、P一直盈余,K由盈余转为亏缺,而且其亏缺有加重趋势。氮素循环速率逐年加快;磷、钾养分循环速率是先降后升,但升降幅度不大。
综上所述,五类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调控应采用如下措施:
稻-油、稻-麦、薯-油三种农田生态系统中应增加有机肥和钾肥的施用,并控制氮肥投入,以协调三种养分的平衡;对稻-鸭-油农田生态系统可进行“微调”:即稳氮控磷补钾,适当增施有机肥料;而水稻-大棚草莓系统则建议保持以有机肥为主的施肥格局,并适当降低P素的投入。
|
|
|
|
1 |
杜高洪;林文荣;;九江地区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初步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
2 |
扶农;;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 种草养畜肥田 使农田良性循环[J];现代农业;1986年12期 |
3 |
梁留科;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原理及实例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0年04期 |
4 |
曾江海,张玉铭,李惠英,王智平,陈素英,王绍仁;农田生态系统N、P营养平衡及其肥料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1995年S1期 |
5 |
叶旭君,李全胜;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2002年01期 |
6 |
菅利荣,李明阳;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价[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7 |
李菲云;吴方卫;;沪郊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09期 |
8 |
何顺林;张世军;赵明海;俞邦见;鲁荣;赵九红;;苏南丘陵地区甘薯—油菜轮作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与调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
9 |
刘鸣达;黄晓姗;张玉龙;崔建国;;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8年02期 |
10 |
朱先进;宇万太;;农田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9年04期 |
11 |
薛德榕;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科研协作座谈会在穗召开[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1期 |
12 |
刘巽浩;;我国不同地区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2年01期 |
13 |
卫文星;;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功能谈秸秆还田[J];河南农业科学;1988年05期 |
14 |
刘金城;杨晶秋;白成云;;山西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一)[J];山西农业科学;1990年05期 |
15 |
林匡飞,徐小清,项雅玲,金霞,邵志慧;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锌素的平衡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1期 |
16 |
范茂攀,郑毅,李少明,毛昆明,尹胜鑫,周华波;保山市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7 |
刘磊;王捍卫;;浅谈防护林体系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4期 |
18 |
王激清;刘社平;高静;;河北省农田生态系统氮养分平衡状况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9 |
高德修;王秀屏;;从建平小北沟生产队看农田生态中的氮素循环[J];辽宁农业科学;1981年04期 |
20 |
林景亮;;高产水稻土肥力的发展与农田生态系统的关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