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粘土制备表征及其对水中滴滴涕类物质的吸附特性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有机粘土矿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有机沸石、有机蒙脱土和有机凹凸棒土吸附水中DDT类物质的性能、机理及规律。
分别用三种粘土矿物和两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和三甲基苄基溴化铵(BTMA)制备一系列有机粘土,采用红外光谱,电镜扫描,X衍射等分析技术对有机粘土矿物的特性进行表征;并研究有机粘土对有机氯农药滴滴涕及其代谢产物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
1)有机粘土经红外分析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已进入粘土层间;有机粘土有机碳含量明显大于原土;从扫描电镜照片可观察到,改性粘土表面具有晶体特征,较平坦,舒展程度大,并且改性粘土的颗粒增大;经X衍射分析表明,改性土层间距变大,并且BTMA-粘土的层问距大于HDTMA-粘土。
2)从吸附等温线可以发现,粘土原土对DDT类物质的吸附量很小,而有机粘土对DDT类物质的吸附能力大大提高。HDTMA-粘土吸附能力顺序为:zeo-H>mont-H>atta-H;BTMA-粘土吸附能力顺序为:zeo-B>mont-B>atta-B。对于四种DDT类物质来说,HDTMA-粘土对其的吸附能力与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基本成负相关;BTMA-粘土对其的吸附能力因粘土种类不同,变化比较大。
3)有机粘土和原粘土对DDE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有机粘土和原粘土的解吸率也在增大,原粘土的解吸率明显大于有机粘土,HDTMA-粘土的解吸率最小;有机粘土和原粘土的保持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BTMA-粘土>HDTMA-粘土>粘土。
4)不同改性剂用量有机蒙脱土对DDT和DDE的吸附量随改性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等温吸附曲线呈线性,主要为分配作用。DDT在各HDTMA-蒙脱土上的有机碳标化分配系数K_(oc)基本为一常数,并比其在土壤中的K_(oc)值高,说明有机蒙脱土对DDT的吸附能力强于土壤对其的吸附能力,这是有机蒙脱土可用于环境污染控制修复的必要条件之一。
5)DDT和DDE在粘土和有机粘土上吸附动力学表明: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DDT和DDE在有机蒙脱土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吸附活化能较小,反应速率较快,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并且温度升高,DDT和DDE在有机蒙脱土上的吸附速率加快,但吸附量减少;另外,CaCl_2浓度增加,HDTMA-蒙脱土对DDE吸附量也随之增大。
|
|
|
|
1 |
张敬畅;曹维良;刘静;罗卫平;;四川省德阳地区泥炭资源的表征及质量评估[J];化学研究与应用;1992年04期 |
2 |
胡春;王圣符;邢谷盈;;乙酰乙酸酯的合成及表征[J];当代化工;1992年05期 |
3 |
姚克敏;李冬成;沈联芳;袁汉珍;;镧系与邻氨基苯甲酸型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活性[J];化学学报;1993年07期 |
4 |
李鹏飞;庞先燊;;在离子交换树脂上负载AlCl_3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研究——催化剂的表征[J];精细石油化工;1993年02期 |
5 |
高健;双核Cd(Ⅱ)环合物的合成及电喷雾质谱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6 |
刘淑芬,孙琳,唐清华,张江;新型氮支套索冠醚的合成及络合阳离子的电导特征[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7 |
李再峰,马仝,马细柳,Luba Kotlyar,徐春明;片层硅酸盐用于热固性PU/PLS复合可能性探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10期 |
8 |
姜廷顺,赵谦,陆路德,杨绪杰,殷恒波;纳米级含钴介孔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J];硅酸盐学报;2005年10期 |
9 |
吴秀勇,韩春蕊,李兰英,胡正水;两亲嵌段共聚物P(St)-b-P(HEA)的合成、表征及其胶束化行为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0 |
钟志成;张端明;韩祥云;屈少华;谢志远;;纳米KNbO_3粉体的水热合成及表征[J];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11 |
吕伟;吴莉莉;朱红梅;魏慧英;吴佑实;;水热法制备氧化锌纳米棒[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6期 |
12 |
徐百平;谢芳;刘斌;曹贤武;晋刚;何和智;彭响方;瞿金平;;单螺杆挤出机中非牛顿流体层流混合停留时间表征[J];上海塑料;2005年04期 |
13 |
王国宏;李定或;;纳米CaCO_3的表面改性研究[J];涂料工业;2005年11期 |
14 |
胡坤宏;范广能;管航敏;韩成良;;纳米二硫化钼的制备及AFM表征[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5 |
俞建长;胡胜伟;朱思恩;;铝掺杂纳米氧化锆的合成与改性研究[J];硅酸盐通报;2005年06期 |
16 |
王军;董海山;黄奕刚;周小清;李金山;;3,4-二氨基呋咱基氧化呋咱异构体的合成与表征[J];合成化学;2006年02期 |
17 |
李蕾;王光华;李文兵;周蓬蓬;余龙江;;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的结构研究[J];应用化工;2006年03期 |
18 |
张雪勤;郑云;杨琥;刘全伟;谢鸿峰;王治流;程镕时;;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AA-PHB-PAA的合成及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4期 |
19 |
沈琼;邵嘉亮;刘忠;庞朝乐;马林;古练权;;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表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20 |
闫小宁;王博;马红竹;高丰琴;;不对称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催化性能[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