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机制建构:高校与政府的作用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等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创业将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的趋势。但我国大学生创业由于受传统观念、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也加入到创业者队伍中来。一时间,创业成了大学生中最时髦的名词之一。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意义和作用也逐渐为社会所认识和重视。
不过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我国,大学毕业生真正能自主创业的寥寥无几,而且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我们看到的学生创业遭遇挫败的例子似乎多于成功的例子。究其原因很多。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如知识限制、资金和经验缺乏、创新创业能力薄弱等,也有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另外,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时缺乏必要的创业机制的引领,也使得本来就充满风险的创业活动更加困难。
大学生创业需要创业机制来保障和落实。要使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光有号召和动员还不够,重要的是必须实现创业的体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切实保障大学生创业活动有序进行,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因如此,建立大学生创业的良性机制,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创业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消除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体制性障碍,就成了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学校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本文的研究就是围绕高校与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机制建构中的作用来进行的。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和创业现状入手,通过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我国高校和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机制建设研究中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为开展研究工作打下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和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从高校和政府两个层面分别阐述它们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机制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主要阐述政府和高校如何实现联动,形成合力,共建大学生创业的良性机制。文章比较系统地对大学生创业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应从导向、激励、运行方式、管理和评估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的体制和机制。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还缺乏引领大学生创业的机制。就高校而言,应真正确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把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开拓技能和冒险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目的的新的价值取向;就政府而言,应加强政策推动,将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从根本上突破应试教育框框的束缚。实现府校联手,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共建大学生创业的良性机制,从而有效地化解大学毕业生创业难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7.38